[發(fā)明專利]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及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101724.0 | 申請日: | 2020-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9697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胡鯤;徐汝澤;王雅麗;凌海;陳天南;蘆運超;孫晶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1/58 | 分類號: | A61K31/58;A61K31/366;A61P31/10 |
| 代理公司: | 江蘇致邦律師事務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尹妍 |
| 地址: | 2013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有 廣譜 抗水霉 作用 中草藥 活性 成分 組合 制備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布了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及制備方法,所述組合物活性成分為黃芩素、土荊皮甲酸、土荊皮乙酸和川諫素,其質量比為2~4:2~4:2~4:1~2。體外抑菌試驗證明該組合物對于水霉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且具有廣譜性,與相應藥物的水提物相比,其抑菌效果更為顯著。本發(fā)明的組合物可用作替代化學抗菌藥物,且綠色安全,用量小,毒副作用小。在保證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和水產品安全的同時,降低了藥物殘留風險,避免菌株耐藥性的產生。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水產養(yǎng)殖領域,特別涉及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水霉病是魚類養(yǎng)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稱為膚霉病、白毛病。當魚類表面受損后,水霉孢子迅速侵入傷口,吸取皮膚內的營養(yǎng)而迅速生長,使組織發(fā)炎、壞死。且極易感染魚類受精卵,使活卵缺氧死亡。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病記載。且該病是水產動物病害中危害種類最多、危害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每年給我國水產養(yǎng)殖業(yè)造成重大損失。近年來,水產領域一直用化學藥物對該病進行防治,然而頻繁使用化學藥物不僅容易誘導致病菌變異從而產生耐藥菌株,而且過多的化學藥物殘留還會引起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和水產品質量的安全問題。而中草藥綠色安全,用量小,毒副作用小,藥物殘留不僅無毒害,還具備改良水產品品質,增強水產品免疫力等功效。在保證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和水產品安全的同時,降低了藥物殘留風險,避免菌株耐藥性的產生。并具有極強的廣譜抑菌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水霉譜廣、無毒無殘留的具有強于中草藥水提物的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所述組合物活性成分為黃芩素、土荊皮甲酸、土荊皮乙酸和川諫素,其質量比為2~4:2~4:2~4:1~2。
所述組合物的對不同菌株最小抑菌濃度為0.015625~0.0625mg/mL,最小殺菌濃度為0.03125~0.0625mg/mL,有高效光譜抗水霉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組合物的活性成分質量比為黃芩素:土荊皮甲酸:土荊皮乙酸:川諫素=2:4:2:2。
進一步的,所述組合物的活性成分質量比為黃芩素:土荊皮甲酸:土荊皮乙酸:川諫素=2:3:4:1。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按質量比稱取組合物原料,磨粉并混合。加入有機溶劑超聲溶解。將得到的混合液避光靜置后,用去離子水定容至所需體積。所得配制液4℃避光保存。
進一步的,將得到的混合液在0-4℃下避光靜置2-3d。
進一步的,所述有機溶劑選用二甲基亞砜。
進一步的,用去離子水定容后,二甲基亞砜終濃度≤5%。
本發(fā)明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對水霉具有極其廣譜的抗菌效果。相比于水提物、中草藥單組分活性成分其抗菌效果更為顯著。本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是針對水霉在水產養(yǎng)殖中的危害,避免化學藥物在水產養(yǎng)殖中濫用的替代藥物,具有開發(fā)成綠色安全的高效抗水霉?jié)O藥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的配制
取組合物原料黃芩提取物黃芩素,土荊皮提取物土荊皮甲酸、土荊皮乙酸,川諫子提取物川諫素,按照表1進行配比。
表1具有廣譜抗水霉作用的中草藥活性成分組合物的配方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海洋大學,未經上海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172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