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據傳輸方法、裝置、系統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97795.8 | 申請日: | 2020-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556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30 |
| 發明(設計)人: | 呂亞亞;李云鵬;謝文龍;王艷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視聯動力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47/125 | 分類號: | H04L47/1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澤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蘇培華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東城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據傳輸 方法 裝置 系統 計算機 可讀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裝置、系統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方法包括:獲取本次的多個待發送數據包,根據本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通過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將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根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所傳輸的數據包的數據量和傳輸時長,確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的帶寬,根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的帶寬,確定下一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使用本發明的數據傳輸方法每次可以通過不同的負載均衡策略發送待發送數據包,并且負載均衡策略是根據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實時帶寬確定的,使得數據傳輸過程充分考慮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網絡情況,提高了網絡利用率,有效避免網絡擁堵。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數據傳輸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裝置、系統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多鏈路傳輸已成為數據傳輸的主流,在如今的數據傳輸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采用多鏈路進行數據傳輸的情況下,通常需要考慮多鏈路的負載均衡。現有的負載均衡策略中,效果比較好,也是比較常用的是基于權重的負載均衡策略,現有的基于權重的負載均衡策略通過輪詢每條鏈路來進行發包,比如,有3條鏈路權重比值為5:2:3,現有的輪詢發包方式是,先使用第一條鏈路發送5次,再使用第二條發送2次,第三條發送3次,然后繼續使用第一條鏈路,依次循環,這樣的負載均衡策略對于網絡的利用率較低,易造成網絡擁堵。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提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以便提供一種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數據傳輸方法、裝置、系統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應用于發送端,所述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通過多條數據傳輸鏈路通信連接,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本次的多個待發送數據包;
根據本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通過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將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
根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所傳輸的數據包的數據量和傳輸時長,確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的帶寬;
根據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各自的帶寬,確定下一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
可選地,所述負載均衡策略包括第一固定權重,所述根據本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通過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將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包括:
獲取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
根據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確定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各自對應的數據傳輸鏈路;
通過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將各自對應的所述待發送數據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
可選地,所述負載均衡策略還包括可變權重,所述根據本次數據傳輸的負載均衡策略,通過所述多條數據傳輸鏈路將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包括:
獲取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和可變權重;
輪詢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確定所述可變權重最大的數據傳輸鏈路為第一目標數據傳輸鏈路,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傳輸鏈路為第一個待發送數據包對應的數據傳輸鏈路;
根據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傳輸鏈路的可變權重與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總和的差值,更新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傳輸鏈路的可變權重;
以更新后的所述可變權重為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傳輸鏈路的可變權重,將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與可變權重之和作為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可變權重,返回步驟:獲取所述每條數據傳輸鏈路的第一固定權重和可變權重,直到確定所述多個待發送數據包各自對應的數據傳輸鏈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視聯動力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視聯動力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9779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設備密碼重置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分布式照明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