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97629.8 | 申請日: | 2020-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14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蔣廣煜;黃紹榮;李旭;杜文斌;劉元順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峻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32B1/08 | 分類號: | B32B1/08;B32B25/04;B32B25/14;B32B33/00;C08L27/12;C08L23/06;C08L63/04;C08L71/03;C08K13/02;C08K3/22;C08K3/04;C08K5/09;F16L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魯勇杰 |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寧***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粘合 優異 環保 汽車 燃油 膠管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膠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及其制備方法,所述汽車燃油膠管為兩層復合結構,所述兩層復合結構中內膠層為FKM橡膠層,外膠層為ECO橡膠層;FKM橡膠層包括以下組分:氟橡膠、N990炭黑、氧化鎂、低分子聚乙烯、流動助劑、氫氧化鈣、雙酚、促進劑BPP;ECO橡膠層包括以下組分:均聚氯醇橡膠、共聚氯醇橡膠、N550炭黑、增塑劑、硬脂酸、流動助劑、防老劑、環保硫化劑、無鉛無硫脲促進劑。本申請采用共擠塑的方式,實現燃油膠管的一步擠出成型,使得制得的燃油膠管中內膠層和外膠層之間具有優良的粘合性、力學性能、耐熱性能和耐油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膠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汽車燃油管包括燃油輸油管和給發動機供應燃料的燃油管,是比較重要的安全件,對其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比較高。一般而言,燃油管的內膠層材料要選擇具有耐燃油介質和耐熱性較好的材料,外層材料則要選用機械性能好、耐熱、耐臭氧,且與內膠層有良好粘合性能的橡膠材料。
氟橡膠(FKM)具有高度的化學穩定性,在所有種類的橡膠中具有最佳的耐介質性和耐熱性能,可在200℃-250℃之間長期使用,且耐候耐老化性能也十分優異。因此,對于要求較高的汽車燃油管使用FKM作為內膠層是不二選擇。
氯醇橡膠(ECO)以兼具好的耐熱性、低溫柔軟性、抗臭氧性和耐油性而著稱,耐寒性要好于FKM,且具有較低的燃油透過率。因此,作為汽車燃油管外膠層可表現出優異性能。
目前汽車燃油管存在兩大問題:1.無鉛化問題。國內外對于環保問題日益重視,氯醇橡膠常用的硫化體系是ETU(亞乙基硫脲)和含鉛吸酸劑(四氧化三鉛、二鹽基亞磷酸鉛)體系,兩種物質均已被歐盟列入高度關注物質清單中,因此氯醚橡膠無鉛化硫化體系的選擇及開發成了橡膠化工行業高度重視的問題。2.粘合問題。由于氟橡膠的高度化學穩定性且硫化體系與氯醇橡膠體系相差較大,因此兩者粘合性一直是行業內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若兩層間粘合不好,將不利于汽車在臨界點行駛中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可能會發生分層爆裂問題,極大影響駕駛者的行車安全。
因此研發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FKM/ECO汽車燃油膠管,不但符合了國家在橡膠化工業上的發展趨勢,還可以提高汽車燃油膠管的使用壽命并保證汽車安全性,具有深遠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該燃油膠管使用的硫化體系安全環保,硫化后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耐熱性能和耐油性能,且內膠層和外膠層之間具有優異的粘合性。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的制備方法,其具有加工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可實現工業化生產的優點。
為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粘合性優異的環保型汽車燃油膠管,所述汽車燃油膠管為兩層復合結構,所述兩層復合結構中內膠層為FKM橡膠層,外膠層為ECO橡膠層;
所述FKM橡膠層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氟橡膠100-120份、N990炭黑10-40份、氧化鎂1-5份、低分子聚乙烯1-4份、流動助劑1-4份、氫氧化鈣1-10份、雙酚AF 0.5-3.5份、促進劑BPP 0.5-3份;
所述ECO橡膠層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均聚氯醇橡膠30-70份、共聚氯醇橡膠30-70份、N550炭黑40-80份、增塑劑5-20份、硬脂酸0.5-2.5份、流動助劑1-5份、防老劑1-3份、環保硫化劑1-5份、無鉛無硫脲促進劑1-5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峻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峻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9762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