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可穿戴體溫傳感器的體溫集中監測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96257.7 | 申請日: | 2020-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6311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李冠華;顏丹;張哲;董青龍;張學記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刷新智能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H04L29/08;H04M1/725;H04W4/38;H04W4/80;H04W88/08;G01K1/02;G01K13/00;G16H40/67;G16H50/8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倚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632 | 代理人: | 霍如肖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天安***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穿戴 體溫 傳感器 集中 監測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可穿戴體溫傳感器的體溫集中監測系統,包括體溫傳感器、中繼器和云平臺;體溫傳感器為可穿戴式設備,用于采集人體體表溫度,并將體溫數據傳輸給中繼器;中繼器用于通過網絡訪問云平臺,并向云平臺發送接收到的體溫數據,云平臺可以同時接受多個中繼器的訪問;云平臺對每個體溫傳感器建檔管理,并對接收到的體溫數據進行整理匯總和分析;該系統無需頻繁對病患進行接觸式體溫檢測,并可以實時的同時對大批量患者進行體溫監測,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醫護人員在檢測病患體溫時被感染的風險;患者與體溫傳感器一一對應,避免了傳統體溫傳感器重復使用導致交叉感染的風險,并免除了對體溫傳感器消毒的工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體溫監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可穿戴體溫傳感器的體溫集中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對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病毒肆虐期間,如果能夠對病患或疑似病患進行無接觸、持續的體溫監測,將極大減少醫護人員或者護理親屬被傳染的風險。
為有效應對近期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增強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能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科技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以及各省市相關科技部委,緊密圍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學、流行病學、發病機制、疾病防治等相關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的聯合研究。
鐘南山院士指出:“發熱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癥狀”,對疑似病人的監控依然依賴人工的體溫等指標的檢測,為減少監護(醫療人員的)交叉感染,實現實時、智能化、穿戴式的遠程監測個體狀態和掌控疫情傳播狀態,成為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建立一種基于可穿戴體溫傳感器的體溫集中監測系統,對大量傳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進行無接觸、持續的體溫監測,并使醫務人員通過該系統實時掌握患者的體溫數據,及時發現患者發燒癥狀。
一種基于可穿戴體溫傳感器的體溫集中監測系統,包括體溫傳感器、中繼器和云平臺;
體溫傳感器為可穿戴式設備,用于采集人體體表溫度,并將體溫數據傳輸給中繼器;
中繼器用于通過網絡訪問云平臺,并向云平臺發送接收到的體溫數據,云平臺可以同時接受多個中繼器的訪問;
體溫傳感器專人專用,同時云平臺對每個體溫傳感器建檔管理,并對接收到的體溫數據進行整理匯總和分析;
患者的體溫數據在云平臺可以長久保存,免除了醫務人員監測記錄的工作。
優選的,可穿戴式設備按照設定的時間間隔,獲取個體的體溫數據和個體的地理位置信息;個體位于獨立單元內,獨立單元的數量在2個以上,每個獨立單元的個體的數量在2個以上。
中繼器還用于逐個分析判斷個體的體溫數據是否與疫情的體溫數據吻合;當吻合時判斷為疑似人;當不吻合時,判斷為暫時正常人。
云平臺用于分析每個獨立單元的疑似人的數量的發展規律,確認各個獨立單元的疑似人的數量發展規律是否一致,當不一致時,進一步判斷是否存在未被發現的具有傳播疾病能力的疑似人。
獨立單元為居民小區、醫院、賓館、火車站點、機場站點或辦公樓,云平臺中分析結構相似的居民小區、醫院、賓館、火車站點、機場站點或辦公樓,云平臺還包括:
云平臺一分部.同時獲取個體的所在的樓號和房間號,基于已有的傳染病的發病案例,建立單元樓內基于不同的房間號的疫情傳播模型;例如2樓有疑似病例后,3樓則容易被感染;在單元樓隔離時,則將發現疑似人的房間號的上一樓遷移隔離。
云平臺二分部. 基于疫情傳播模型和疑似人所在的房間號信息,判斷獨立單元需要隔離時需要遷移的房間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刷新智能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刷新智能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9625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