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95508.X | 申請日: | 2020-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2214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30 |
| 發明(設計)人: | 吳玉友;邱文俊;文安;陳松;劉長江;鄭周練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高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28/04 | 分類號: | C04B28/04;C04B14/02;C01B32/198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朱繼超 |
| 地址: | 528000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環保 氧化 石墨 改性 超高 性能 混凝土 制備 方法 | ||
1.一種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質量份由以下配比組成:膠凝材料945.86-962.40份、鋼纖維80-120份,還包括水、石英砂、氧化石墨烯和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粉劑,所述水與膠凝材料的質量比為0.16,所述石英砂與膠凝材料的質量比為1.3,所述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粉劑質量為膠凝材料質量的0.3%,所述膠凝材料由水泥394.60-401.50份、硅灰156.66-159.40份、粉煤灰313.31-318.79份、礦渣粉81.29-82.71份組成,所述氧化石墨烯質量為水泥質量的0.01-0.03%,
所述石英砂由以下配比組成:過篩目數大于40且小于等于70的細石英砂310.08-315.50份,過篩目數大于20且小于等于40的中石英砂384.92-391.65份,過篩目數大于10且小于等于20目的粗石英砂534.61-543.96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為普通硅酸鹽水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灰的平均粒徑150nm,且比表面積大于16m2/g。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為I級粉煤灰。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礦渣粉為S95級礦渣粉。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纖維為鍍銅高強鋼纖維,所述鍍銅高強鋼纖維長12-16mm,直徑0.18-0.25mm,抗拉強度2800MPa以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粉劑的減水率30%以上。
8.權利要求1所述環保型氧化石墨烯改性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氧化石墨烯在適量水中進行超聲波分散處理,制備氧化石墨烯溶液;
2)中間溶液的制備:常溫下將適量氧化石墨烯溶液與適量水混合稀釋,以2500-3000轉/分鐘的轉速攪拌均勻,然后與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粉劑混合,攪拌均勻后用氫氧化鈉調節pH至中性,得到中間溶液;
3)氧化石墨烯超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制備:取石英砂倒入攪拌機中,干攪1min;投入膠凝材料再干攪1min;將中間溶液加入攪拌機中,濕攪2min;加入余量的水再攪拌2min;加入鋼纖維攪拌3min;攪拌完成后倒入型模中,振搗90s;
4)蒸汽養護:振搗完成后覆蓋防護膜,標準養護24小時后拆模,然后以10℃/h的升溫升至90℃保持24h,再以10℃/h降溫至室溫,最后標準養護至檢測齡期。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氧化石墨烯的制備步驟如下:
Ⅰ)常溫下以柔性石墨卷材為原料,進行干燥處理和切片后,完全浸入裝有濃度為98%的濃硫酸溶液的器皿中,以柔性石墨產品為陽極,鉑線為陰極,通入電壓為1.6伏的直流電20分鐘,使石墨產品形成低階插層的插層石墨連續材料;
Ⅱ)常溫下將插層石墨連續材料取出并移去吸附的濃硫酸,然后完全浸入存有濃度為50%的稀硫酸溶液的器皿中,以插層石墨連續材料為陽極,鉑線為陰極,在電解質溶液中通入電壓為5伏的直流電進行電解剝離1分鐘,得到氧化石墨烯;
Ⅲ)蒸餾水清洗干凈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稀硫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高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佛山高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95508.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圖神經網絡模型訓練方法、裝置及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