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90167.7 | 申請日: | 2020-0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497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24 |
| 發明(設計)人: | 蔡春有;蔡建順;蔡有森;黃春仁;李偉;蔡四川;蔡金泉;蔡惠明;張國慶;蔡智懷;陳猛猛;吳光燦;陳藝斌;劉賜福;李偉峰;羅磊;蔡藝新;王景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A01K61/13;A23K50/80;A23K10/22;A23K10/20;A23K20/105;C05G1/00;C02F9/14;C02F103/20;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文小花 |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三亞市河西區*** | 國省代碼: | 海南;4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存活率 駝背 室外 生態 池塘 人工 育苗 方法 | ||
1.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育苗池塘的準備
選取池底平整,排水灌水便利,蓄水深度為3.0~3.5m的室外池塘;初孵仔魚入池前1個月,人工清除育苗池塘底部雜物后,進行排水曬池5~7d,再灌入過濾海水,采用生石灰消毒,再次排水曬池2~3d,再灌入過濾海水至水位深度為2.0~2.5m;在池塘邊緣均勻設置充氣石,并對池塘均勻潑灑生物有機肥15~16kg/畝;
(2)初孵仔魚入池前處理
在初孵仔魚入池一周前,每日加入0.06~0.08mg/L的復合菌和自然水藻,水體保持透明度為35~40cm;控制水溫為28~30℃,并通過以微流水形式緩慢注入新水控制水溫,溶解氧為5.0~5.5mg/L,鹽度為25~28;
在初孵仔魚入池2~3d前,每日向池中均勻加入0.8mg/L蝦片和金藻,使水體保持透明度為28~29cm;
(3)仔魚放養及投喂管理
將溶解氧提升至6.6~7.8mg/L,將初孵仔魚由池塘中部均勻地緩慢放入,放養密度為10000~10500尾/m3;
(4)水質調控
在育苗前5d不進行換水,育苗6~10d,采用上進下排的方式,每日更換2~4%過濾海水,并調整池水深度為2.0~2.3m,并在完成換水后,加入比例為(1~3):1:1的光合細菌、酵母菌與硝化細菌,調節水質;育苗11~20d,每日更換4~10%過濾海水,并加入比例為1:1的光合細菌和硝化菌,加入自然水藻,使水體保持透明度為35~40cm,并調節鹽度為28~32;
育苗11~14d,每日更換過濾海水量為5%,自育苗14~20d,每日更換過濾海水量由5%逐漸增加至10%,增長率為1%/d,育苗11~20d,調節鹽度為32;
育苗21d至育苗結束,每日更換10~20%,并保持溶解氧為>6mg/L,調節鹽度為27~30;育苗一周后,每日吸除池塘底部污物及殘餌;
(5)出苗
當仔魚的平均體長>3.5cm時,利用活水運輸裝置移至海區網箱養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水藻包括小球藻、裂壺藻和骨條藻,小球藻、裂壺藻和骨條藻的質量比為1:2:4。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將溶解氧提升至7.3mg/L,將初孵仔魚由池塘中部均勻地緩慢放入,放養密度為10200尾/m3。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育苗6~10d,每日加入比例為2:1:1的光合細菌、酵母菌與硝化細菌調節水質。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育苗21~25d,每日更換10%,育苗26d至育苗結束,保持每日更換20%,育苗21d至育苗結束,調節鹽度為27。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存活率的駝背鱸的室外生態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當仔魚20日齡時,進行分池,降低魚苗密度至850~900尾/m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未經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90167.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折彎機用前托料架及折彎機
- 下一篇:自動分杯機構、自動分杯裝置和自動分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