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索環密封構造以及線束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89996.3 | 申請日: | 2020-0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8860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2 |
| 發明(設計)人: | 龜上正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矢崎總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R16/02 | 分類號: | 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達共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86 | 代理人: | 張嵩;薛侖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密封 構造 以及 | ||
提供一種能夠確保充分的密封性能索環密封構造以及線束。索環(7)的大徑筒部(17)具有密接于貫通孔(4)的周緣的第一密接部(24)和密接于翻邊加工部(12)的第二密接部(26)。托架(8)具有按壓索環(7)的大徑筒部(17)的第一按壓部(34)以及第二按壓部(33)。索環(7)的相對于第二密接部(26)的相反側(內側)的第二被按壓面(28)與第二按壓部(33)的第二按壓面(36)被形成為相對于大徑筒部(17)的軸線CL傾斜且沿著大徑筒部(17)的軸線CL的環狀。索環密封構造(1)是使索環(7)對于板(3)的貫通孔(4)的周緣以及翻邊加工部(12)的兩個位置密接的密封構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索環密封構造和采用該索環密封構造的線束,該索環密封構造使索環密接于被翻邊加工(burring processing)的板的貫通孔而進行密封。
背景技術
下述專利文獻1的索環被配置在線束的規定位置,被安裝于汽車的板的貫通孔。索環被安裝于貫通孔,防止水分從線束插通部分的板外向板內浸入。下述專利文獻1的索環構成為包括樹脂制的索環內件和橡膠制的索環外件。索環內件卡合于貫通孔,發揮居中等的定位功能。索環外件分別密接于貫通孔的周緣以及線束的電線束,發揮防水功能。
在配置線束時,電線束被插通于板的貫通孔。在該狀態下,下述專利文獻1的索環位于板的外側。并且,在之后使電線束向板的內側方向移動進行布線時,索環內件成為通過貫通孔的狀態時索環內部的鎖定壁部分嵌合于貫通孔。在該嵌合時,索環外件密接于貫通孔的周緣(板外側的周緣)。此外,由于電線束的長度、連接器的數量、連接器的大小等原因,使從板的外側向內側的電線束如上所述地移動來配置線束的作業是難以配置的作業。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7-20897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在上述現有技術中,由于具有彈性的索環外件與板的貫通孔的周緣緊密接觸,因此在僅為浸水程度的情況下,能夠阻止水分的浸入。但是,在將索環配置在例如動力機室的情況中,在受到強于索環外部的密接力的力的高壓沖洗水時則擔心發生水分浸入。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能夠確保充分的密封性能的索環密封構造以及線束。
[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得到的本發明的索環密封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具有被止水面、位于該被止水面的相反側的相反面、貫通所述被止水面和所述相反面的貫通孔、以及被形成于該貫通孔的翻邊加工部,以及索環,包括有彈性的大徑筒部以及小徑筒部,并且在該小徑部插通電線或電線束,且所述大徑筒部密接于所述被止水面;以及托架,被固定于所述被止水面并按壓所述索環;所述翻邊加工部被形成為該翻邊加工部的突出端位于所述相反面的一側,所述大徑筒部具有密接于所述貫通孔的周緣的第一密接部、位于該第一密接部的相反側(內側)的第一被按壓面、密接于所述翻邊加工部的第二密接部、以及位于該第二密接部的相反側(內側)的第二被按壓面,所述托架具有按壓所述第一被按壓面的第一按壓部、以及按壓所述第二被按壓面的第二按壓部,該第二按壓部的第二按壓面和所述第二被按壓面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大徑筒部的軸傾斜且沿著所述大徑筒部的軸線的環狀。
根據具有這種特征的本發明,由于是使索環密接于被止水面中的貫通孔的周緣以及翻邊加工部(的內周面)的兩個位置的密封構造,并且也是使上述兩個位置的索環的密接方向(按壓索環的方向)不同的密封構造,因此相比于現有的實例,能夠充分地確保密封性能。也就是說,可以防止水分浸入。
另外,在索環密封構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索環以及所述托架被配置形成為所述第一被按壓面以及所述第二被按壓面連續,并且被配置形成為所述第一按壓部的第一按壓面以及所述第二按壓面也連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矢崎總業株式會社,未經矢崎總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999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