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磁振動能量收集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89912.6 | 申請日: | 2020-0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4529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李孟委;郝飛帆;張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N2/18 | 分類號: | H02N2/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惠智天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81 | 代理人: | 劉瑩瑩 |
| 地址: | 030051***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磁 振動 能量 收集 | ||
一種電磁振動能量收集器,包括:下基板,所述下基板提供支撐基礎;上基板,所述上基板設置在下基板上;所述上基板包括但不限于為方形,所述上基板面向所述下基板一側具有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內設置有磁鐵陣列;所述下基板包括:支撐框體、內質量塊、蛇形線圈和運動組件,所述內質量塊設置在所述支撐框體內側,所述支撐框體內側的邊角處設置所述運動組件與所述內質量塊連接,所述蛇形線圈設置在所述內質量塊上。本發明的電磁振動能量收集器,結構緊湊,適合器件的微型化;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的能量收集效率高、器件的可靠性高和使用壽命長、可批量生產且可與智能控制系統集成,可采用MEMS技術制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磁振動能量收集器,屬微能源技術相關領域。
背景技術
能量收集器可拾取環境能量(如輻射、溫差、振動等)并轉化為電能為系統供電。與傳統的電化學電池比較,能量收集器具有經濟、環保且理論上無壽命限制等優點,因此符合能源的未來發展趨勢,非常適合于為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提供電能。太陽能、電磁輻射、溫差、振動等都是可拾取的環境能源,與其它環境能源相比,振動是一種分布廣泛的能量源,因此,振動能量收集器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振動能量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種能量,收集的方式包括壓電式、電磁式靜電式等。在各種類型的振動能量收集器中,基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的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的發展最為成熟。電磁式式能量收集器一般采用懸臂梁結構,與其他方式的收集方式相比,具有相當簡單的結構,能量密度高,可采用微機械(MEMS)加工工藝制作等優點,成為近年能量收集器領域的熱點。
目前大部分基于電磁效應的振動能量收集器都存在著一些缺點:現有的電能量收集器輸出電壓/功率率過低,難以滿足能量存儲及驅動器件的要求;體積大、功耗高、成本高、不易批量化生產、靈敏度低、抗過載能力弱、動態范圍小和不可集成,難以嵌入電子、信息與智能控制系統中。
基于這些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以有效改善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的能量收集效率、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以及縮小體積、可批量生產且可與智能控制系統集成。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電磁振動能量收集器,包括:
下基板,所述下基板提供支撐基礎;
上基板,所述上基板設置在下基板上;
所述上基板包括但不限于為方形,所述上基板面向所述下基板一側具有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內設置有磁鐵陣列;
所述下基板包括:支撐框體、內質量塊、蛇形線圈和運動組件,所述內質量塊設置在所述支撐框體內側,所述支撐框體內側的邊角處設置所述運動組件與所述內質量塊連接,所述蛇形線圈設置在所述內質量塊上。
可選地,所述上基板上的磁鐵陣列由多個磁體沿X方向平行排列組成,所述磁鐵陣列中的磁體S極、N極相間排列,所述的磁鐵陣列對應所述蛇形線圈的位置并位于所述蛇形線圈上方。
可選地,所述蛇形線圈呈蛇形彎折狀,為回折型結構,所述蛇形線圈沿Y軸設置,所述蛇形線圈的彎折處沿X軸方向設置。
可選地,所述運動組件包括:第一運動機構,第二運動機構,第三運動機構和第四運動機構,所述第一運動機構,第二運動機構,第三運動機構,第四運動機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框體內側的邊角處。
可選地,相鄰的所述第一運動機構,第二運動機構,第三運動機構,第四運動機構相互對稱的設置在支撐框體內側,所述第一運動機構,第二運動機構,第三運動機構,第四運動機構布置方向相互平行,均沿Y軸方向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北大學,未經中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99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