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88241.1 | 申請日: | 2020-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800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6 |
| 發明(設計)人: | 包奇軍;潘永東;張華瑜;柳小寧;火克倉;趙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蘭州錦知源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2204 | 代理人: | 勾昌羽 |
| 地址: | 73000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鹽堿 大麥 育種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收集西藏野生大麥資源組配雜交組合,混合收獲穩定雜交后代;(2)將步驟(1)收獲的穩定雜交后代播種在重度鹽堿地,澆當地鹽堿水,收獲大麥種子;(3)將步驟(2)收獲的大麥種子種植于當地代表性重度鹽堿地進行耐鹽堿鑒定,生育期澆當地鹽堿水,成熟期收獲高耐鹽堿性大麥的種子。本發明應用西藏野生資源后代進行耐鹽堿選擇,通過鹽堿含量分析選擇當地代表性重度鹽堿地,對大量基因型豐富穩定高代品系材料進行極其嚴格田間選擇,大量淘汰,減少后期選擇壓力。進行鹽堿地田間選擇而非實驗室選擇,易選出適宜當地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大麥品系材料,而且耐鹽堿性不易丟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
背景技術
農作物的抗逆基因已在一萬年左右的進化中大量丟失,大多數抗逆基因存在于野生種和當地農家種中。當前農作物耐鹽雜交育種中,許多作物的栽培品種遺傳變異資源已嚴重枯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種植在起源地以外的自花授粉作物中。美國科學院院士Bernstein也指出培育高度耐鹽作物的唯一途徑在于利用其野生耐鹽近緣種質,需要尋找野生植物耐鹽種質資源,我國西藏為大麥起源地之一,大麥種質資源豐富,選擇西藏野生大麥組配雜交組合進行耐鹽堿育種,旨在提高大麥耐鹽性的遠緣雜交的嘗試。
同時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在實驗室條件下獲得耐鹽大麥品種,可在鹽堿地實地栽培時卻失去了耐鹽性(Nevo和Chen,2010)。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本發明采用了混合選擇法來進行耐鹽堿大麥育種。本發明在鹽堿地多年篩選耐鹽堿大麥,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耐鹽堿大麥。
本發明提供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收集西藏野生大麥資源組配雜交組合,混合收獲穩定雜交后代;
(2)將步驟(1)收獲的穩定雜交后代播種在重度鹽堿地,澆當地鹽堿水,收獲大麥種子;
(3)將步驟(2)收獲的大麥種子種植于當地代表性中度鹽堿地進行耐鹽堿鑒定,生育期澆當地鹽堿水,成熟期收獲高耐鹽堿性大麥的種子。
作為優選,步驟(2)中,所述重度鹽堿地為當年種植普通大麥,成熟期全部死亡,成活率為0的鹽堿地。
作為優選,步驟(3)中,所述判斷耐鹽堿性級別的標準為:生育期只有少數植株下部葉片出現輕度褐斑,無死亡株,為高耐鹽堿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基因型豐富:收集大量西藏野生大麥資源組配雜交組合,大量選擇優良穩定雜交后代材料,大量選取單穗、基因型豐富,穩定材料不會再分離,易選擇。
2、應用西藏野生資源后代進行耐鹽堿選擇,當前農作物耐鹽雜交育種中,許多作物的栽培品種遺傳變異資源已嚴重枯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種植在起源地以外的自花授粉作物中。而野生種的變異則更為豐富。
3、通過鹽堿含量分析選擇當地代表性重度鹽堿地,對大量基因型豐富穩定高代品系材料進行極其嚴格田間選擇,大量淘汰(10000多穗,25粒/穗,大約250000粒,自然成熟收獲21株),減少后期選擇壓力。
4、進行鹽堿地田間選擇而非實驗室選擇,易選出適宜當地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大麥品系材料,而且耐鹽堿性不易丟失:后期在鹽堿地種植,表現高耐鹽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并不限定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試驗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市售。
實施例1
本發明的一種耐鹽堿大麥育種方法步驟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未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824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