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污泥脫水設備及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86800.5 | 申請日: | 2020-0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3329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馬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市潼南區百重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1/13 | 分類號: | C02F11/13;C02F11/12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田黎絨 |
| 地址: | 402660 重慶市潼南區桂林街道辦事處***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污泥 脫水 設備 使用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污泥脫水設備及使用方法,包括底板,底板頂部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脫水箱,脫水箱內腔的中心處豎向固定連接有隔離板,隔離板左側表面中心處的頂部開設有落料窗口。本發明通過設置落水管、儲液箱、隔離板、旋轉軸、微型落水孔、第一輸送框、清理毛輥、清理軸、主動皮帶輪、變頻旋轉電機、皮帶、從動皮帶輪、廢水聚集框、匯水凹槽和轉動通槽的配合使用,可對含水污泥內的大量水分進行率先去除,這樣含水污泥的后續干燥更加快速,解決了污泥脫水設備在使用時,因不能對含水污泥中的大量水分進行率先去除,使得烘干時污泥內水分較多,延長了污泥的烘干時間,從而導致污泥脫水設備出現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污泥脫水設備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將流態的原生、濃縮或消化污泥脫除水分,轉化為半固態或固態泥塊的一種污泥處理方法,經過脫水后,污泥含水率可降低到百分之五十五至百分之八十,視污泥和沉渣的性質和脫水設備的效能而定,污泥的進一步脫水則稱污泥干化,干化污泥的含水率低于百分之十,脫水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干化法、機械脫水法和造粒法,自然干化法和機械脫水法適用于污水污泥,造粒法適用于混凝沉淀的污泥。
隨著現代社會對環保的重視,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含水污泥被越來越多的進行干燥處理,這樣就需要使用到脫水設備,現有的脫水設備在使用時,不能對含水污泥中的大量水分進行率先去除,使得烘干時污泥內水分較多,延長了污泥的烘干時間,從而導致污泥脫水設備出現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不利于污泥的大規模處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污泥脫水設備及使用方法,具備對含水污泥內的大量水分進行率先去除的優點,解決了污泥脫水設備在使用時,因不能對含水污泥中的大量水分進行率先去除,使得烘干時污泥內水分較多,延長了污泥的烘干時間,從而導致污泥脫水設備出現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污泥脫水設備,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頂部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脫水箱,所述脫水箱內腔的中心處豎向固定連接有隔離板,所述隔離板左側表面中心處的頂部開設有落料窗口,所述隔離板左側表面的頂部和右側表面的底部均開設有旋轉槽口,所述脫水箱內腔底部的左側放置有儲液箱,所述脫水箱內腔左側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一輸送框,所述第一輸送框的右側與隔離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送框底部的表面開設有微型落水孔,所述脫水箱內腔左側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廢水聚集框,所述廢水聚集框的右側與隔離板左側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廢水聚集框底部的表面開設有匯水凹槽,所述廢水聚集框底部表面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落水管,所述落水管的底部延伸至儲液箱的內腔,所述脫水箱內腔右側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輸送框,所述第二輸送框的左側與隔離板的右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送框底部表面的右側開設有下料窗口,所述脫水箱內腔右側的底部開設有排料窗口,所述隔離板右側表面的底部固定連接有輸送斜板,所述輸送斜板的底部與脫水箱內腔的底部固定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市潼南區百重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市潼南區百重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680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體化機床運動平臺基座及機床設備
- 下一篇:套筒驅動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