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79496.1 | 申請日: | 2020-0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5819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陳珍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13357 | 分類號: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李新干 |
| 地址: | 51813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背光 模組 顯示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所述背光模組中包括基板、Mini?LED以及至少一導電發光層。所述基板包括發光區和圍繞發光區的非發光區。所述Mini?LED設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發光區。所述導電反光層覆蓋整個所述非發光區,所述Mini?LED電連接至一導電反光層。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器件領域,特別是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信息交流和傳遞等方面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而顯示器件作為信息交換和傳遞的主要載體和物質基礎,現已成為眾多從事信息光電研究科學家爭相搶占的熱點和高地。對于現實畫面的品質要求在逐步的提升中,其中對高背光的需求越來越高。
液晶顯示屏主要由液晶盒(LCD)和背光(BLU)組成。背光是液晶顯示屏的重要組成部分。LCD為非主動發光顯示模式,而是通過背光為其提供顯示光源。故背光的光學特性,與整個液晶顯示屏的顯示特性息息相關。
LCD中使用的背光,目前最常見的是使用LED燈珠光源,借由導光板,擴散片,反射片,棱鏡片等膜片,得到相對均勻分布的面光源。目前新興的mini LED背光,其與前者相比,可以得到更加均勻分布的面光源,視角更大,且可以實現超黑暗態,得到更佳的現實效果。但是目前其光利用率還沒有達到最佳,在擴散片上存在往下反射損失光線,沒有很好的利用mini LED發出的光線。
如圖1所示,在現有的mini LED背光背板設計中,主要分為無金屬覆蓋區40以及單層金屬覆蓋區50。如圖2所示,在無金屬覆蓋區40,擴散板60反射往下的光利用不佳,通過模擬計算(以藍色光為例,目前較多采用藍色mini LED)可以得到兩種區域的反射效果不同,在無金屬覆蓋區40,其反射率僅為22%左右。而在單層金屬覆蓋區50,其反射也較低,僅有61%左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Mini-LED背光模組中光源反射率不高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中包括基板、Mini-LED以及至少一導電發光層。所述基板包括發光區和圍繞發光區的非發光區。所述Mini-LED設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發光區。所述導電反光層覆蓋整個所述非發光區,所述Mini-LED電連接至一導電反光層。
進一步地,所述導電反光層包括第一導電反光層、透明絕緣層以及第二導電發光層。所述第一導電反光層設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透明絕緣層設于所述第一導電反光層上。所述第二導電反光層設于所述透明絕緣層上。所述Mini-LED電連接至所述第一導電反光層和/或第二導電反光層。
進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組還具有至少一開槽,所述開槽設于所述第二導電反光層上,所述Mini-LED對應于所述開槽并與所述第一導電反光層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導電反光層中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光走線和至少一相互平行的第二反光走線。所述第二反光走線的寬度與小于所述第一反光走線的寬度。所述第一反光走線之間或者所述第二反光走線之間或者一第一反光走線和一第二反光走線之間具有第一間隙,所述開槽對應于所述第一反光走線和與之相鄰的第一間隙中。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導電反光層中具有至少兩條相互平行的第三反光走線,每一開槽對應于其中一第三反光走線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電反光層中具有至少兩條互相平行的第四反光走線。相鄰的兩條第四反光走線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所述第二間隙對應于一條第一反光走線、一條第二反光走線和一條第三反光走線中的一種或兩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間隙的寬度小于所述第四反光走線的寬度。所述第二間隙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走線或第三反光走線的寬度。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條第三反光走線之間具有一第三間隙,所述第三間隙對應于一條第四反光走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未經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949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