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聚合物微針的制備方法和聚合物微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78368.5 | 申請日: | 2020-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007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9 |
| 發明(設計)人: | 呂方宇;何盛南 | 申請(專利權)人: | 康邁麗德(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39/02 | 分類號: | B29C39/02;B29C39/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李小焦;彭愿潔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聚合物 制備 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聚合物微針的制備方法和聚合物微針。本申請的制備方法包括,(1)聚合物溶液制備步驟,包括在對聚合物溶液進行攪拌分散時,真空減壓去除氣泡;(2)模具處理步驟,包括對聚合物陣列微針模具進行10?200W等離子體處理5s?90s;(3)聚合物微針制備步驟,包括將聚合物溶液倒入等離子體處理的模具中,靜置3?10min,去除多余聚合物溶液,固化成型,脫模,獲得聚合物微針。本申請的制備方法,在聚合物溶液制備過程中進行氣泡去除,避免了氣泡影響聚合物溶液質量,從而避免了由此導致的聚合物微針質量問題;通過對模具進行等離子體處理,使得聚合物溶液能夠自動填充到模具的腔體底部,保障了聚合物微針的質量。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聚合物微針的制備方法和聚合物微針。
背景技術
透皮給藥是指藥物經皮膚傳遞到真皮層或血液體循環系統中,從而發揮皮膚局部或全身治療的作用。透皮給藥具有諸多優點,例如避免首關效應、降低血藥濃度波動、局部治療靶向性高、患者順應性好。但是,透皮給藥最大的障礙是皮膚角質層,這是大部分藥物都難以通透的天然屏障。為了解決該問題,生物醫藥領域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微創給藥技術,即微針給藥技術。皮膚角質層的厚度通常為100μm-200μm,微針給藥技術是采用高度一般為50μm-1000μm的微針刺穿人體角質層,形成有利于藥物輸送的通道,從而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微針能夠穿透皮膚角質層,但尚未達到神經末梢分布豐富的皮膚深層,因此不會產生痛覺;特別適用于微量活性物質、藥物、基因、蛋白質或疫苗等制劑的透皮給藥。微針給藥具有無痛、安全、易操作等優點,不僅適用于生物醫藥領域,也同樣適用于保健、化妝品領域,能夠提高保健品、化妝品等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使其直接輸送到深層肌膚,提高功效。
微針給藥技術使用的微針按照其材料可分為玻璃微針、金屬微針和聚合物微針。其中,聚合物微針是采用人體生物相容,且不會產生人體危害性廢物的聚合物材料制備。聚合物微針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解決了玻璃微針和金屬微針斷裂在皮膚中難以處理的難題。并且,聚合物微針載藥量高,可以用于封裝藥物,并通過高分子聚合物的降解釋放藥物;因此,目前使用微針進行給藥,基本采用的都是聚合物微針。
現有的聚合物微針的制作方法普遍采用抽真空的方法,即在模具的底端開孔,利用真空減壓的方式讓聚合物溶液盡量地到達每個微坑的底端,這種生產方式的模具精度要求很高,成本高,難以制作,具有一定的局限。另有使用特定透氣性的模具放置于抽真空設備中,使粘稠的聚合物能夠進入腔體內的方法,例如專利申請201910028233.5,這種方法需要特殊的設備,且由于制備聚合物微針的溶液粘稠,使聚合物到達微坑底端的時間較長,有可能會在抽真空的過程中加速聚合,因此在成型前會造成其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申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聚合物微針制備方法,及其制備的聚合物微針。
本申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本申請的一方面公開了一種聚合物微針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聚合物溶液制備步驟,包括在對聚合物溶液進行攪拌分散處理時,進行真空減壓處理,將聚合物溶液中的氣泡去除;
(2)聚合物陣列微針模具處理步驟,包括對聚合物陣列微針模具進行等離子體處理,等離子體處理條件為功率10-200W,處理5s-90s;
(3)聚合物微針制備步驟,包括將步驟(1)制備的聚合物溶液倒入步驟(2)的等離子體處理的聚合物陣列微針模具中,靜置3-10min,使聚合物溶液充分流入聚合物陣列微針模具的腔體底部,然后去除多余的聚合物溶液,固化成型,脫模,即獲得本申請的聚合物微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康邁麗德(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康邁麗德(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836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