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及運輸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77489.8 | 申請日: | 2020-0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677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姜東;傅秀清;吳劼;周國棟;丁艷鋒;毛江美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慧瞳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P1/54 | 分類號: | B60P1/54;B60S9/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北辰聯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350 | 代理人: | 衛麟 |
| 地址: | 211226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氣候 集裝箱 搬運 裝置 運輸 車輛 | ||
1.一種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運裝置設置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上,包括:
液壓支腿(1),其設置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的一側,所述液壓支腿(1)在搬運氣候艙集裝箱下車時垂直向下伸出,所述液壓支腿(1)的下端設置有底板,所述底板支撐在地面上;或所述液壓支腿(1)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行駛狀態下向上收縮,所述液壓支腿(1)的底板收縮至接近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車底的高度;
導軌(3),其設置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的前后兩側,所述導軌(3)平行于所述氣候艙集裝箱的寬度方向設置;
滑塊(4),其分別設置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前后兩側的所述導軌(3)上,在搬運氣候艙集裝箱下車時沿導軌(3)從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的另一側平移至接近液壓支腿(1)的一側;
液壓升降吊車(5),其與所述滑塊(4)固定連接,由滑塊(4)帶動沿導軌(3)平移,并在此過程中吊裝氣候艙集裝箱,將氣候艙集裝箱搬運至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中設置液壓支腿(1)的一側,卸載下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集成座,所述集成座包括有平行于所述氣候艙集裝箱的寬度方向設置的外殼,所述外殼的頂部開設有平行于所述氣候艙集裝箱的寬度方向的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所述導軌(3);所述外殼的一側設置有開口,所述液壓支腿(1)安裝在所述開口內,在搬運氣候艙集裝箱下車時垂直向下伸出支撐在地面上,或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行駛狀態下向上收縮進入開口內。
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座的另一側還設置有散熱窗,所述集成座內還設置有液壓泵(2),所述液壓泵(2)連接所述液壓支腿(1),所述液壓泵(2)驅動液壓介質輸出動力至所述液壓支腿(1),驅動所述液壓支腿(1)垂直向下伸出支撐在地面上,或垂直向上收縮進入所述開口內。
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支腿(1)的上部與集成座的內部之間還固定連接有水平伸縮裝置,所述水平伸縮裝置在所述液壓支腿(1)垂直向下伸出支撐在地面上的過程中沿氣候艙集裝箱的寬度方向水平伸出所述集成座,推動液壓支腿(1)垂直支撐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一側的地面上;所述水平伸縮裝置在所述液壓支腿(1)垂直向上收縮進入所述開口的過程中沿氣候艙集裝箱的寬度方向水平收縮進入所述集成座內部,拉動液壓支腿(1)進入所述開口內。
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3)為工字形橫截面的灰鑄鐵;
所述滑塊(4)的下側設置有向內收縮的連接端,所述連接端卡接在灰鑄鐵中工字形橫截面的凹陷部,所述連接端的外側還設置有與滑塊(4)固定連接的動力輪(41),所述動力輪(41)旋轉驅動所述滑塊(4)帶動液壓升降吊車(5)沿所述導軌(3)平移。
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升降吊車(5)包括:
液壓升降裝置(52),其垂直固定在所述滑塊(4)的頂面上,隨同滑塊(4)沿所述導軌(3)平移,所述液壓升降裝置(52)在搬運氣候艙集裝箱下車時垂直向上伸長抬高液壓升降吊車(5)所吊裝的氣候艙集裝箱,或在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行駛狀態下向下縮短放下所述氣候艙集裝箱至氣候艙集裝箱運輸車輛底面高度;
鐵鏈固定裝置(51),其水平設置在所述液壓升降裝置(52)的頂部,所述鐵鏈固定裝置(51)連接有鐵鏈,所述鐵鏈與氣候艙集裝箱連接固定,吊裝所述氣候艙集裝箱。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氣候艙集裝箱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鐵鏈固定裝置(51)包括一對相互連通的通孔,吊裝所述氣候艙集裝箱的鐵鏈穿過所述通孔,固定連接在所述液壓升降吊車(5)的頂部與氣候艙集裝箱的底部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慧瞳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農業大學,未經南京慧瞳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7489.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