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充電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充電盒和電子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6924.5 | 申請日: | 2020-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4248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08 |
| 發明(設計)人: | 張洵;梅宏琛;劉明;王力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1/10 | 分類號: | H04R1/10;H04B5/00;H04B5/02;H02J7/00;H04M1/724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張卿;王君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充電 控制 方法 電子設備 電子 系統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充電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充電盒和電子系統。該電子系統包括電子設備和充電盒,電子設備包括第一充電通道,用于從充電盒接收充電信號;第一通訊通道,用于與充電盒通訊,第一通訊通道和第一充電通道通過第一觸點和第二觸點與充電盒電連接;通知模塊,用于改變流過第一觸點的電流或第一觸點的電壓;第一處理器,用于從第一充電通道切換至第一通訊通道;充電盒包括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流過第二觸點的電流或第二觸點的電壓;第二處理器,用于根據檢測模塊檢測的電流或電壓,從第二充電通道切換至第二通訊通道;電子設備通過第一通訊通道、第二通訊通道與充電盒通訊。上述技術方案能夠使得電子設備在充電過程中能夠發起主動通訊。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充電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充電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充電盒和電子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電子設備例如無線耳機、手環、手表的體積越來越小,為了延長電子設備的續航時間,一般都為電子設備配備了充電盒用于充電。除此之外,電子設備與充電盒之間還可以進行信息交互。
以無線耳機為例,電子設備與充電盒之間可以使用相同觸點實現充電和通訊。但在充電過程中,常常面臨電子設備例如耳機沒有辦法向充電盒主動發起通訊的問題。如果電子設備想要主動發起通訊,只能通過輪詢方式,即每隔固定協商好的時間來切換充電通路和通訊通路。這樣做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影響充電速度、電池壽命、通訊實時性等。
發明內容
本申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充電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充電盒和電子系統,能夠使得電子設備在充電過程中能夠發起主動通訊。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子系統,包括電子設備和充電盒,所述電子設備包括第一充電通道、第一通訊通道、第一處理器、通知模塊和第一觸點;所述充電盒包括第二充電通道、第二通訊通道、第二處理器、檢測模塊和第二觸點;其中:所述第一充電通道,用于從所述充電盒接收充電信號(例如,充電信號為大于3V的電壓),為所述電子設備充電;所述第一通訊通道,用于與所述充電盒通訊,所述第一通訊通道和所述第一充電通道通過所述第一觸點和所述第二觸點,與所述充電盒電連接;所述通知模塊,用于在所述第一處理器的控制下,改變流過所述第一觸點的電流或改變所述第一觸點的電壓;所述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流過所述第二觸點的電流或檢測所述第二觸點的電壓;所述第二處理器,用于根據所述檢測模塊檢測的電流或電壓,從所述第二充電通道切換至所述第二通訊通道;所述第一處理器,用于從所述第一充電通道切換至所述第一通訊通道;所述電子設備通過所述第一通訊通道、所述第二通訊通道與所述充電盒通訊。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電子系統中,通過在電子設備側設置通知模塊,在充電盒為電子設備充電的過程中,電子設備可以通過通知模塊改變流過第一觸點的電流或改變第一觸點的電壓,以通知充電盒與電子設備通訊。相應地,充電盒一側通過檢測模塊可以檢測流過第二觸點的電流或檢測第二觸點的電壓,來獲知電子設備要進行通訊。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了電子設備在充電過程中不能發起主動通訊的問題。
其中,電子設備可以為無線耳機,無線耳機可以位于充電盒內。
進一步地,相比現有利用輪詢來實現電子設備發起主動通訊來說,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可以在電子設備想要通訊的時候發起主動通訊,無需通訊時可以一直保持充電過程的繼續,能夠提高充電速度,延長電池使用壽命,還能提高通訊的實時性。
應理解,本申請技術方案中,電子設備在充電過程中,電子設備的第一觸點與充電盒的第二觸點電連接,因此流過第一觸點的電流改變,則流過第二觸點的電流改變,第一觸點的電壓改變,則第二觸點的電壓改變。因此本申請實施例中,通知模塊改變了電子設備側的流過第一觸點的電流或改變第一觸點的電壓,可以通過檢測模塊檢測充電盒一側的流過第二觸點的電流或檢測第二觸點的電壓。
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觸點包括第一正極和第一負極,所述第二觸點包括第二正極和第二負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692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