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聲紋識別的授信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4086.8 | 申請日: | 2020-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758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1 |
| 發明(設計)人: | 何灌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快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7C9/00 | 分類號: | G07C9/00;G10L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誠信通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21 | 代理人: | 王衛東 |
| 地址: | 528400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聲紋 識別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聲紋識別的授信方法及其系統,包括以下步驟:用戶觸發啟動裝置,發送開鎖請求,拾音器拾取用戶發出的開鎖語音;對開鎖語音中的開鎖時間進行驗證,獲得第一判定結果;對開鎖語音的開鎖口令和開鎖聲紋進行驗證,獲得第二判定結果;判斷第一判定結果和第二判定結果是否均為通過;若結果為是,對鎖定裝置進行授信和解鎖;否則,當判斷結果連續三次為否時,進入用戶自定義的處理方式,結束流程。本發明,通過對開鎖語音的開鎖時間和開鎖聲紋進行判定,操作簡單,可有效防止錄音重放攻擊,有效避免了其他生物特征輔助聲紋識別的不穩定性,提高了聲紋識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終端解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聲紋識別的授信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發展,聲紋識別技術因其認證成本低、意圖體現強、手機依賴程度低以及易于推廣和被大眾接受的特點,越來越受市場的青睞。所謂聲紋,是用電聲學儀器顯示的攜帶言語信息的聲波頻譜。人類語言的產生是人體語言中樞與發聲器官之間一個復雜的生物物理過程,受到人的聲腔的尺寸和發聲器官被操縱的方式等多方面影響。聲腔包括咽喉、鼻腔和口腔等,這些器官的形狀、尺寸和位置決定聲帶張力的大小和聲音頻率的范圍。而每個人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通過模擬周圍不同人的說話方式,隨機學習各發聲器官之間的協作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的聲紋特征。因此,聲紋就像指紋一樣,很少會有兩個人具有相同的聲紋特征。
雖然聲紋識別相較于傳統的生物比對技術具有優越表現,但仍然存在三個領域的聲紋攻擊手段,分別是聲音模仿、錄音合成和錄音重放。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錄音重放。錄音重放是用機器錄取一段聲音進行重放,由于錄音中具有與用戶本身聲紋相一致的聲紋,因此容易給聲紋識別系統造成誤導,從而通過聲紋識別,這對于聲紋識別授信系統是不安全的。
為此,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4576520U提供了基于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雙因素身份認證裝置,所述認證裝置包括設于客戶端的人臉檢測單元、面部關鍵點標定單元、人臉認證單元、第一口令生成單元、語音端點檢測單元,及設于服務器端的語音識別單元、文本內容校驗單元、聲紋特征向量提取單元、聲紋認證單元。通過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結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遠程身份認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上述的基于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雙因素身份認證裝置具有以下缺點:
(1)需要采集用戶的面部信息等其他特征信息,操作麻煩,用戶的接受程度不高,不利于推廣;
(2)人臉識別受人臉特征的相似性和人的面部特征的不穩定性影響,其識別精確度并不理想,很容易被照片或雙胞胎等偽裝欺騙,因此,通過與人臉識別相結合的方式避免錄音重放攻擊,在應對分別針對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缺點進行的攻擊,并不具備辨別能力。
有鑒于此,急需對現有的聲紋識別授信系統進行改進,以提高授信系統的辨別能力和用戶接受程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聲紋識別授信系統的使用不方便、辨別能力差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聲紋識別的授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用戶觸發啟動裝置,發送開鎖請求,拾音器拾取用戶發出的開鎖語音;
對開鎖語音中的開鎖時間進行驗證,獲得第一判定結果;
對開鎖語音的開鎖口令和開鎖聲紋進行驗證,獲得第二判定結果;
判斷第一判定結果和第二判定結果是否均為通過;若結果為是,對鎖定裝置進行授信和解鎖;否則,結束流程。
在本方案中,所述第一判定結果為通過的標準是:開鎖語音的開鎖時間與當前時間的誤差不超過用戶自定義的誤差時間。
在本方案中,所述開鎖語音包括開鎖時間、開鎖口令和結束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快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東快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408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