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繞線機及其線圈脫模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0704.1 | 申請日: | 2020-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763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24 |
| 發明(設計)人: | 費強鑫;吳文晶;丁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F41/06 | 分類號: | H01F4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國昊天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李有財 |
| 地址: | 215324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繞線機 及其 線圈 脫模 方法 | ||
1.一種繞線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繞線模具,包括模座以及模芯,所述模座具有基準面,所述模芯活動設置于所述模座,并且相對于所述基準面可伸縮地突出或縮回,所述模芯具有線圈纏繞位置;
輔助脫模機構,設置于所述繞線模具的一側,并且具有阻擋組件;其中,所述線圈纏繞位置用于纏繞線圈,所述阻擋組件是可移動地設于所述基準面與所述線圈纏繞位置之間,且位于所述線圈隨著所述模芯相對于所述基準面縮回的路徑上,所述阻擋組件移動至最接近所述模芯的近接位置,所述阻擋組件的邊緣在所述近接位置與所述模芯之間形成間隙,所述間隙小于所述線圈的最大厚度,且所述間隙與所述線圈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在10%至30%的范圍內;
其中,所述阻擋組件接近或遠離所述模芯的動作路徑與所述模芯的移動路徑垂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包括第一阻擋部以及第二阻擋部,所述第一阻擋部與所述第二阻擋部都與所述基準面平行且設置在與所述模芯相對的兩相對位置,所述第一阻擋部與所述第二阻擋部用于同步阻擋所述線圈,使所述線圈脫離所述模芯。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還包括第三阻擋部,所述第三阻擋部連接所述第一阻擋部與所述第二阻擋部,所述第三阻擋部與所述第一阻擋部及所述第二阻擋部用于同步阻擋所述線圈,使所述線圈脫離所述模芯。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擋部的邊緣、所述第二阻擋部的邊緣及所述第三阻擋部的邊緣連接而形成所述阻擋組件的邊緣,所述阻擋組件的邊緣輪廓配合所述模芯的外部形狀。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的邊緣輪廓為圓弧形、矩形或三角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的材質為防沾粘材質。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的材質為聚醚醚酮、合成石或玻璃纖維。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組件包括金屬芯材以及防沾粘鍍層,所述防沾粘鍍層形成于所述金屬芯材的表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脫模機構還包括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驅動所述阻擋組件接近或遠離所述模芯。
10.一種用于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的繞線機的線圈脫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
使所述阻擋組件位在所述模座的所述基準面與所述模芯的所述線圈纏繞位置之間;
所述模芯與所述阻擋組件作相對移動;
所述線圈的表面與所述阻擋組件的阻擋面接觸,所述阻擋組件使所述線圈脫離所述模芯。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線圈脫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阻擋組件位在所述模座的所述基準面與所述模芯的所述線圈纏繞位置之間的步驟后,還包括:調整所述阻擋組件與所述模芯的間隙,使所述間隙小于所述線圈的最大厚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070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