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石墨烯/碳包覆鈦酸鋰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070416.6 | 申請日: | 2020-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4443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高劍;王鵬博;周玉;王銘;譚鐵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虹微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4/485 | 分類號: | H01M4/485;H01M4/62;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標專利事務所 51213 | 代理人: | 龔海月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國(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石墨 碳包覆鈦酸鋰 復合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石墨烯/碳包覆鈦酸鋰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將二氧化鈦、三(羥甲基)氨基甲烷配制成分散液,加入鹽酸多巴胺并引發(fā)其聚合,在二氧化鈦表面形成聚多巴胺包覆層;將產物洗滌后重新分散在去離子水中,然后加入氧化石墨烯,利用其與聚多巴胺包覆層之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穩(wěn)定的復合物;將干燥后的復合物與鋰源均勻混合,并在惰性氣氛中進行高溫焙燒,最終得到石墨烯/碳包覆鈦酸鋰復合負極材料。該方法的特點在于構建了連續(xù)的導電網絡,同時實現(xiàn)了鈦酸鋰顆粒的粒徑控制和均勻分布。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制備的復合負極材料中的鈦酸鋰物相純度高、材料導電性好,因此具有優(yōu)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石墨烯/碳包覆鈦酸鋰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更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導電性能更好的石墨烯/碳包覆鈦酸鋰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其產生的能源與環(huán)境問題日益加劇,人類迫切需要實現(xiàn)新型清潔能源的研發(fā)與應用。目前,利用太陽能、核能、風能、水力等清潔且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的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大規(guī)模投入使用。與此同時,為滿足快速發(fā)展的便攜式電子產品、電動車輛以及各類高精尖軍事設備的供能,人們對移動儲能器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鋰離子電池被認為是一種極具潛力的選擇。目前,鋰離子電池因其優(yōu)異的性能,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設備的電能供應,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和隨之而來的產品迭代,人們對鋰離子電池的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循環(huán)壽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池材料的性質,與石墨、硅等材料相比,鈦酸鋰這種新型負極材料在很多方面都具備明顯優(yōu)勢,例如循環(huán)壽命長、倍率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很適合作為電動車輛以及在嚴苛環(huán)境下使用的特種裝備上的下一代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負極材料。
鈦酸鋰(Li4Ti5O12)的晶體結構為尖晶石型,作為離子電池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175mAh/g,相比于其他負極材料,其優(yōu)勢在于:①由于晶體結構良好的穩(wěn)定性,在充放電(鋰離子嵌入與脫嵌)過程中其晶格結構幾乎不會改變,是一種“零應變”材料,因此具有優(yōu)異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②具有較高的嵌鋰電位(1.55V vs.Li/Li+),因此能夠避免金屬鋰在負極的析出和由此導致的電池短路,大幅提升安全性能;③鋰離子擴散系數(shù)為2×10-8cm2/s,比目前大規(guī)模應用的石墨負極材料高一個數(shù)量級,因此能夠實現(xiàn)大電流充放電,提升電池的功率。然而,鈦酸鋰也有明顯缺陷,其本征電子電導率僅為10-7S/m,屬于典型的絕緣體。這一性質導致電子在其內部的傳輸嚴重受阻,造成充放電過程極化嚴重,導致其大電流充放電性能比較差。另外,采用鈦酸鋰作為負極的鋰離子電池往往會出現(xiàn)脹氣問題,造成安全隱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人們總結出納米化結構、碳包覆等思路,對鈦酸鋰材料進行性能優(yōu)化。
多巴胺(C8H11NO2)是一種小分子有機物,能夠在溶劑體系中發(fā)生聚合形成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進一步在惰性氣氛中經過高溫焙燒后,能夠形成高導電性的碳。在上述體系中加入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就能夠實現(xiàn)多巴胺在二氧化鈦表面的原位聚合包覆,通過對反應時間和溫度等條件的控制,能夠輕松實現(xiàn)包覆層厚度的調控,產物經過高溫焙燒后即形成碳包覆層。該包覆層不僅能夠提升材料的電子導電性,還能夠在后續(xù)的固相反應中抑制鈦酸鋰的晶粒生長,得到納米級的鈦酸鋰一次顆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虹微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四川虹微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041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