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土著高效脫氮菌株貝氏不動桿菌A9和楊氏檸檬酸桿菌A13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0276.2 | 申請日: | 2020-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475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19 |
| 發明(設計)人: | 肖春橋;胡錦剛;池汝安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閉釗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稀土 礦場 淋出液 土著 高效 菌株 不動 桿菌 a9 檸檬酸 a13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土著高效脫氮菌株貝氏不動桿菌A9和楊氏檸檬酸桿菌A13及其應用。該菌株分別歸屬于貝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ylyi)和楊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youngae),均已于2020年01月10日移送至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對應的保藏編號為CCTCC NO:M 2020031和CCTCC NO:M 2020030。這兩株菌株均來源于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均為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脫氮菌株,能在好氧條件下借助有機碳源高效脫除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中的氨氮,同時對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也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具有適應能力強、脫氮效率高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土著高效脫氮菌株貝氏不動桿菌A9和楊氏檸檬酸桿菌A13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稀土元素在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等諸多領域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是許多國家的國家發展戰略儲備資源。我國稀土資源豐富,具有稀土元素配方全、儲量大等優點,這些稀土資源對于我國具有極高的經濟、戰略價值。離子型稀土礦是我國特有的稀土礦,其所含的中、重稀土高,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首次開發利用離子型稀土礦以來,先后開發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出工藝,浸取劑也從氯化鈉逐步替換為硫酸銨。然而硫酸銨的使用導致稀土浸礦場地殘留了大量銨鹽,這是稀土礦區環境恢復急需解決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已經有學者開發了相應的洗脫劑,利用其洗脫稀土浸礦場地殘留銨鹽,并通過收液系統收集淋出液集中處理,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稀土浸礦場地銨鹽殘留問題,降低了對稀土礦區及周邊環境的污染。
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的主要待處理成分是硫酸銨,且淋出液的C/N低,具有一定鹽度(含有大量硫酸根離子及少量鋁、鐵、硅、鈣、鉛等金屬離子),其pH偏酸性。總之,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是一種成分復雜的酸性礦山氨氮廢水。如果實現了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中氨氮的高效脫除,對稀土浸礦場地環境恢復有極大幫助。
現有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較為成熟,主要分為兩大類: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學法中,吹脫法和化學沉淀法在中高濃度氨氮廢水中應用較多,通常用于高濃度氨氮廢水的預處理;除此之外的吸附法、折點氯化法易造成二次污染,應用受限;離子交換法成本高,無法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生物法在低濃度氨氮廢水的處理上應用較多,且相對物理化學法具有環境友好、成本低等優勢。生物法又分為傳統生物法和新型生物法,傳統生物法是利用自養硝化細菌和厭氧反硝化細菌分別進行硝化過程和反硝化過程,硝化、反硝化過程不能同時進行。然而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發現打破了該概念。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菌能在好氧和有機碳條件下,同時進行硝化-反硝化過程,能節約設備建筑面積、降低成本且脫氮速率快。研究表明,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目前已從假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副球菌屬等菌屬中發現了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在稀土浸礦場地浸出液中,大量殘留銨鹽是天然的微生物篩選條件,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在耐受氨氮、脫除氨氮等方面往往具有極大優勢。因此,從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中篩選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并反過來利用其脫除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中的氨氮,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對稀土礦區環境污染治理有重要作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微生物脫氮技術中普遍存在的外來脫氮菌種對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不耐受、脫氮能力不夠強等不足,開發了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土著高效脫氮菌株貝氏不動桿菌A9和楊氏檸檬酸桿菌A13,為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的高效、環境友好以及低成本微生物脫氮提供了一種有望工業化應用的新選擇。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兩株稀土浸礦場地淋出液土著高效脫氮菌株A9和A13,經鑒定分別屬于貝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ylyi)和楊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youngae)。這兩株菌株均已于2020年01月10日保藏在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珞珈山武漢大學校內),對應的保藏編號為:CCTCC NO:M2020031和CCTCC NO:M 202003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工程大學,未經武漢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027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