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真空拔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68760.1 | 申請日: | 2020-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287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小松;王偉;王銀;孫前來;李騰飛;田欣;王豐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原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M1/08 | 分類號: | A61M1/08;A61H9/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 地址: | 030024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真空 罐裝 | ||
一種智能真空拔罐裝置,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利用氣體壓縮機、氣體緩沖罐、氣動電磁閥、氣體分流器、電源模塊、物聯型串口屏與主控制器實現拔罐自動抽氣與泄壓、掉罐報警、拔罐壓強與拔罐時間實時調節且拔罐內壓強實時顯示在物聯型串口屏窗口達到預期治療疾病的效果。本發明的優點是提供一種智能真空拔罐裝置,有效地提高拔罐的效率,同時保證拔罐內壓強的實時性,從而實現安全、高效的智能真空拔罐。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智能真空拔罐裝置。
背景技術
拔罐是中醫領域內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是排除罐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之吸附在人體表面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傳統的拔罐存在的缺陷是采用燃燒易燃物使罐內形成負壓,將拔罐吸附在人體上,缺點是易對皮膚表面造成灼傷。手動抽氣式拔罐存在的缺陷是人工勞動強度大、時效性差、無法設定罐內壓強與拔罐時間,并且不能實時監測罐內壓強。上述兩種拔罐裝置的缺陷嚴重制約了真空拔罐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廣泛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真空拔罐裝置,可有效地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如圖1所示,智能真空拔罐裝置的特征是包括有殼體1、軟管3、一、二、三號拔罐4、5、6、物聯型串口屏2和控制裝置7,其連接關系是:拔罐4、5、6通過軟管3與控制裝置7相連接;控制裝置7通過有線與物聯型串口屏2連接。所述一號拔罐4設置有N個拔罐,N為正整數,二號、三號拔罐5、6分別實現實時檢測、控制拔罐內的壓強。
如圖2所示,所述控制裝置7的特征是包括有萬勝QD91H的氣體壓縮機8、一號、二號氣體緩沖罐15、16、VT307-6G1-02型號的一、二、三號氣動電磁閥9、10、11、一、二、三號氣體分流器12、13、14、電源模塊18、主控制器17,其連接關系是:氣體壓縮機8抽氣端通過軟管與一號氣動電磁閥9的B端相連接;一號氣動電磁閥9的C端通過軟管與一號拔罐4相連接;一號氣動電磁閥9的A端通過軟管與一號氣體分流器12的A端相連接;一號氣體分流器12的B端通過軟管與二號氣動電磁閥10的B端相連接;二號氣動電磁閥10的A端通過軟管與一號氣體緩沖罐15的A端相連接;一號氣體緩沖罐15的B端通過軟管與二號氣體分流器13的A端相連接;二號氣體分流器13的B端通過軟管與二號拔罐5相連接;二號氣體分流器13的C端通過軟管與主控制器17中一號氣壓傳感器相連接;一號氣體分流器12的C端通過軟管與三號氣動電磁閥11的B端相連接;三號氣動電磁閥11的A端通過軟管與二號氣體緩沖罐16的A端相連接;二號氣體緩沖罐16的B端通過軟管與三號氣體分流器14的A端相連接;三號氣體分流器14的B端通過軟管與三號拔罐6相連接;三號氣體分流器14的C端通過軟管與主控制器17中二號氣壓傳感器相連接;物聯型串口屏2通過有線與主控制器17中RS232通信電路的J4接線端子相連接;電源通過有線分別與氣體壓縮機8、物聯型串口屏2和主控制器17相連接。
所述主控制器17的特征是包括有中央處理器電路、一號、二號氣壓傳感器電路、氣動電磁閥電路和RS232通信電路。
如圖3所示,所述中央處理器電路包括有中央處理器STM32F103、電容C11、C12、晶振XTAL,其連接關系是: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5腳通過有線與電容C12串聯接GND-MCU;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6腳通過有線與電容C11串聯接GND-MCU;晶振XTAL通過有線與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5、6腳并聯;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1腳、9腳、24腳、36腳、48腳通過有線與+3.3V相連接;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8腳、20腳、23腳、35腳、44腳、47腳通過有線與GND-MCU相連接;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26腳、27腳、28腳通過有線分別與氣動電磁閥電路中控制信號SV_Drive1、SV_Drive2、SV_Drive3相連接;中央處理器STM32F103中30腳、31腳通過有線分別與RS232通信電路中通信芯片MAX232的12腳、11腳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原科技大學,未經太原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876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