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66190.2 | 申請日: | 2020-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506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宋忠孝;馬凌志;張蘭;鄧敏航;潘遠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H39/08 | 分類號: | A61H39/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紅霖 |
| 地址: | 710049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陣列 針灸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屬于醫療器械領域。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包括貼片,貼片上分布有微針陣列,微針陣列的密度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針陣列的高度為200?2500μm,微針陣列中針尖直徑為5?20μm,針體底部直徑為10?50μm。本發明的微針陣列型針灸,經單胺神經遞質實驗證明本發明的針灸能夠達到傳統針灸的治療效果,并且不會達到皮下出血點深度,解決了傳統針灸施針后引起紫癜等血液溢出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
背景技術
針灸針是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體內,并通過捻轉、提插等手法治療疾病的一種器具。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傳統針灸針在進行治療時可使病人產生恐針心理,且易出現出血、疼痛等安全隱患,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操作。
近年來,納米微針技術收到普遍關注,施針方式通過微針陣列貼片,簡單方便。由于微針安全系數高,無疼痛感,不需要專業人員操作,更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微針陣列多用于經皮給藥領域,將其改良應用于中醫針灸領域亟待解決。傳統針灸針僅針體長度長達25-50mm,針灸直徑為0.25-0.35mm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細菌感染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傳統針灸施針后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細菌感染的問題,提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微針陣列型針灸包括貼片,貼片上分布有微針陣列,微針陣列的密度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針陣列的高度為200-2500μm,微針陣列中針體的針尖直徑為5-20μm,針體底部直徑為10-50μ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微針陣列型針灸,包括貼片,貼片上分布有微針陣列,微針陣列的密度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針陣列的高度為200-2500μm,微針陣列中針體的針尖直徑為5-20μm,針體底部直徑為10-50μm;本發明的針灸,微針陣列的密度的設置,能夠提高穴位接觸的有效性,經過皮膚穿刺實驗證實該針灸能夠有效穿透真皮層,經單胺神經遞質實驗證明本發明的針灸能夠達到傳統針灸的治療效果,并且不會達到皮下出血點深度,解決了傳統針灸施針后引起紫癜的血液溢出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微針陣列型針灸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微針陣列型針灸的三維圖;
圖3為本發明的微針陣列型針灸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發明的實施例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619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