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貝萊斯芽孢桿菌及其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64721.4 | 申請日: | 2020-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6985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3 |
| 發明(設計)人: | 潘月敏;羊國根;鞠玉亮;秦旭;馮艷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A01N63/22;A01P3/00;A01P21/00;C12R1/07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高寧馨 |
| 地址: | 230036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貝萊斯 芽孢 桿菌 及其 小麥 全蝕病 防治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貝萊斯芽孢桿菌(Bacillus velezensis)及其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屬于植物保護技術領域。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的編號XJ?4,2019年10月30日保存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號為CCTCC M 2019872,貝萊斯芽孢桿菌的培養條件為:采用液體LB培養基進行振蕩培養,振蕩培養速度為200r/min,培養溫度為28℃,培養時間為24h。本發明首次使用貝萊斯芽孢桿菌應用到小麥全蝕病的防治中,貝萊斯芽孢桿菌的劑型為菌懸液或可濕性粉劑;數據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貝萊斯芽孢桿菌(編號為XJ?4)對小麥幼苗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株高與干重均明顯增加,對接種小麥全蝕病菌的小麥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使用其菌液灌根緩解了發病小麥植株矮化和頸基部、根部發黑的癥狀,平均防效高達52.46%。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植物保護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貝萊斯芽孢桿菌及其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由禾頂囊殼小麥變種(G.graminisvar.tritici)引起的小麥全蝕病(Wheat Take-all)是小麥生產中重要的土傳病害之一。小麥全蝕病對小麥整個生育期都有影響,在小麥出苗3d后即可侵染,從根毛處侵入,菌絲附著在根部軸向生長,侵入到根莖內部,致使小麥根部組織破壞、植株地上部分枯死。苗期癥狀較輕,表現為植株稍顯矮小,地上部分無明顯變化,而初生根、莖部發黑;小麥拔節期癥狀較明顯,種子、根及莖部全部發黑,葉片枯黃,分蘗比正常植株少,植株矮化,類似缺肥或缺水癥狀。拔節后期,小麥植株發病更重,葉片由下而上黃化枯死,并出現“白穗”癥狀。
小麥全蝕病在世界各小麥主要產區均有發生,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小麥產區的重要根部病害。其為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營腐生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下菌絲直接侵染寄主種子和根部并引起病害;另一方面,病菌以子囊殼和菌絲在病殘體上越冬,同時種子也會攜帶小麥全蝕病原菌,故而給防治帶來很大難度。
迄今為止,我國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賴于化學防治。化學農藥的長期單一使用,不僅讓植物病原物對化學農藥產生很強的抗性,降低了防治效果,同時大量使用農藥導致農藥殘留量超標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威脅。因此,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制品來控制小麥全蝕病是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國內外眾多學者已開展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小麥全蝕病的研究,但現階段仍缺乏有效防治小麥全蝕病的拮抗菌。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貝萊斯芽孢桿菌及其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與對照組相比,貝萊斯芽孢桿菌(編號為XJ-4)對小麥幼苗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株高與干重均明顯增加,對接種小麥全蝕病菌的小麥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使用其菌液灌根緩解了發病小麥植株矮化和頸基部、根部發黑的癥狀,平均防效高達52.46%。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貝萊斯芽孢桿菌,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的編號XJ-4,2019年10月30日保存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號為CCTCC M 2019872。
上述貝萊斯芽孢桿菌中,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的培養條件為:采用液體LB培養基進行振蕩培養,振蕩培養速度為200r/min,培養溫度為28℃,培養時間為24h。
一種如上述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
上述貝萊斯芽孢桿菌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所述小麥全蝕病的病原菌為禾頂囊殼小麥變種(G.graminis var.tritici)。
上述貝萊斯芽孢桿菌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的劑型是藥學上可接受的劑型。
上述貝萊斯芽孢桿菌在小麥全蝕病防治中的應用,所述的貝萊斯芽孢桿菌的劑型為菌懸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農業大學,未經安徽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472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