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信息的測定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60610.6 | 申請日: | 2020-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570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3 |
| 發明(設計)人: | 劉哲宇;李宜強;陳鑫;張廣清;高文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G01F22/00 | 分類號: | G01F22/00;G01N15/08;G01N24/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濱;王曉曉 |
| 地址: | 10224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合物 溶液 多孔 介質 中的 滯留 信息 測定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油田開發技術領域,公開一種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信息的測定方法及系統。所述測定方法包括:采用氟油驅替多孔介質中的飽和標準水,并在第一采出液的含油率高達預設百分比含油率的狀態下,測量多孔介質的束縛水孔隙體積;采用聚合物溶液驅替氟油,直至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量達到飽和為止;采用氟油驅替多孔介質中的聚合物溶液,并在第二采出液的含聚合物率低至預設百分比含聚合物率的狀態下,測量束縛水孔隙體積與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體積之和;及基于束縛水孔隙體積及其與聚合物溶液的滯留體積之和,確定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量。本發明可精確地對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量進行量化表征。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田開發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信息的測定方法及測定系統。
背景技術
化學驅提高采收率技術是我國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體技術,其年產油量已超過1500×104噸。化學驅通常指聚合物溶液驅、聚合物溶液/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以及聚合物溶液/表面活性劑/堿三元復合驅,這三種驅替技術中均含有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聚合物溶液可以增加水相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其在地層中的吸附、滯留能增加驅替介質的滲流阻力,進而擴大波及體積,緩解油藏非均質性。因此,聚合物溶液在儲層中吸附滯留量的測定,尤其是聚合物溶液在巖石孔隙的各個孔喉尺寸區間內吸附滯留量的確定是化學驅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問題,也是化學驅方案設計的重要依據。
目前,通過室內實驗測定聚合物溶液的吸附是明確儲層中聚合物溶液吸附狀況的主要途徑,室內實驗測定主要包括靜態吸附測試及動態吸附測試。靜態吸附是指將固體吸附劑加入一定量已知濃度的化學藥劑溶液中,待吸附平衡后測化學藥劑溶液的濃度變化;動態吸附是指在密閉系統中使化學藥劑溶液循環通過固體吸附后達到吸附平衡,然后再測化學藥劑溶液的濃度變化。無論上述哪種方法均需要測試吸附前后聚合物溶液的濃度變化,而聚合物溶液的濃度測試方法包括淀粉-碘化鎘檢測法、濁度法、黏度法、熒光分光光度法、色譜法等。然而這些方法都需要繪制標準曲線,測試流程繁瑣,尤其是不同類型的聚合物溶液經過多孔介質剪切后殘余聚合物溶液的分子形態存在差別,導致測試結果存在偏差,失敗率較高;同時這些方法均無法定量獲得聚合物溶液在巖心不同大小的孔隙區間內的吸附滯留量,即無法確定聚合物溶液的滯留位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信息的測定方法及測定系統,其可簡單且精確地對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吸附滯留量進行定量表征。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信息的測定方法,所述測定方法包括:采用氟油驅替所述多孔介質中的飽和標準水,并在所述氟油驅替所述飽和標準水的過程中得到的第一采出液的含油率高達預設百分比含油率的狀態下,測量所述多孔介質的束縛水孔隙體積;采用所述聚合物溶液驅替所述氟油,直至所述聚合物溶液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量達到飽和狀態為止;采用所述氟油驅替滯留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所述聚合物溶液,并在所述氟油驅替所述聚合物溶液的過程中得到的第二采出液的含聚合物率低至預設百分比含聚合物率的狀態下,測量所述多孔介質的所述束縛水孔隙體積與所述聚合物溶液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體積之和;以及基于所述多孔介質的所述束縛水孔隙體積及其與所述聚合物溶液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體積之和,確定所述聚合物溶液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滯留量。
優選地,在采用氟油驅替所述多孔介質中的飽和標準水之前,所述測定方法還包括:向所述多孔介質注入標準水,并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所述標準水達到飽和狀態下,確定所述多孔介質的孔隙體積;測量在所述多孔介質中的所述標準水達到飽和狀態下的所述多孔介質的第三核磁共振圖;以及基于所述多孔介質的孔隙體積及所述第三核磁共振圖,確定與單位孔隙體積相對應的核磁共振峰的強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061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