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方法及其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60475.5 | 申請日: | 2020-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4957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楊其長;巫國棟;李琨;程瑞鋒;魏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9/24 | 分類號: | A01G9/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 地址: | 100081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植物 工廠 通風 方法 及其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設施栽培領域,具體提供一種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方法,為以垂直地面的立管和水平安裝在立管上的多根橫管構成通風管;立管中空形成空腔,空腔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開放為進風口;每根橫管中空,橫管的空腔接至立管空腔;橫管上等距離開有多個出風孔,出風孔對著栽培架的植物栽培層間;通風時氣流從進風口經立管的空腔進入橫管的空腔,由橫管上的出風孔吹入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進行通風。本發明還提供相應的通風裝置,本發明的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裝置可采用系統循環通風模式或自循環通風模式。本發明的方法和裝置且結構簡單,造價低,貫穿整個栽培架層間的橫管出風孔確保通風均勻,且立管直徑小,占用地面的面積少,適合大量推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設施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方法及其裝置。
背景技術
植物工廠環境溫度、濕度和氣流速度主要通過冷暖空調循環通風系統獲得。由于植物工廠的進風口、出風口布局不合理,尤其栽培架層數多,植物栽培層間距矮(約250mm),通風困難,導致氣流在栽培架周圍形成繞流。加上植物栽培層間頂部安裝有人工光源,產生大量的熱量,在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植物生長的小氣候條件,如環境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氣體濃度等的不均衡,影響植物的蒸騰和光合作用,嚴重時阻礙植物的生長,甚至導致植物的燒邊。
植物工廠通風特別是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的通風,越來越受到學者和工程師們的重視。通過改變出風口與進風口的結構和分布來改善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的通風,現有技術有側墻出風側墻回風、側墻出風頂面回風、頂面出風側墻回風和立管圓周出風頂面回風等多種通風模式。這些通風模式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的通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各種風墻通風模式通過通風墻進、出空氣,通風墻面積大,厚度有限,很難保證各個進風口(孔)的進風量或出風口(孔)的出風量一致,造成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的氣流不均勻;通風墻風道需一定的厚度,占用地面大;通風墻結構復雜,造價也高;這些缺點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一般只用于小型植物工廠。
立管通風模式采用立管圓周出風頂面回風通風結構,多根立管連接出風口和多個頂面出風口構成通風回路,立管沿圓周開有出氣孔,立管的空氣通過出氣孔向植物栽培層間送空氣。由于兩立管之間距離較長(1~2米),兩立管之間空氣流動存在盲區,很難覆蓋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更談不上植物冠層氣流的均勻。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通風模式的不足,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植物工廠立-橫通風方法及其裝置。
本發明的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方法,其為以垂直地面的立管和水平安裝在立管上的多根橫管構成通風管;立管中空形成空腔,空腔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開放為進風口;每根橫管中空,橫管的空腔接至立管空腔;橫管上等距離開有多個出風孔,出風孔對著栽培架的植物栽培層間;通風時氣流從進風口經立管的空腔進入橫管的空腔,由橫管上的出風孔吹入栽培架植物栽培層間進行通風。
本發明的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裝置,其由垂直地面的幾根立管和水平安裝在立管上的多根橫管構成;立管中空形成空腔,空腔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開放為進風口;每根橫管中空,橫管的空腔接至立管空腔;橫管兩側開有多個出風孔,出風孔對著栽培架的植物栽培層間。
所述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裝置可以pvc管件加工,也可以軟風管等其它材料加工。
其中,所述立管,以立管管箍固定。為控制成本和通風均勻,每根立管優選多段串接而成,更優選采用變徑的方式,從進風口一端開始,每段立管根據所連橫管的出風情況,選擇串接相同直徑或者小一號直徑的下一段立管,結合調整各根橫管上出風孔的間距,出風孔的大小,使得植物工廠立-橫管通風裝置各處出風孔的出風量相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047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