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生物滯留設施的地被植物群落組構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59387.3 | 申請日: | 2020-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267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暉;許博文;王晶懋;鄒子辰;安婷;裴進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22/00 | 分類號: | A01G22/00;A01G22/60;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祁凡雨 |
| 地址: | 710055***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用于 生物 滯留 設施 植物群落 組構 方法 | ||
1.一種適用于生物滯留設施的地被植物群落組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評估生物滯留設施所在場地:對生物滯留設施所在場地的生境條件進行分析,確定生物滯留設施的功能需求和區域劃分;
(2)確定地被植物群落種類,選定地被植物:根據生物滯留設施的功能需求確定地被植物群落種類;根據地被植物群落種類和生物滯留設施所在場地的生境條件選定地被植物;
(3)確定地被植物群落組構:結合生物滯留設施所在場地的生境條件及生物滯留設施的功能需求,對選定的地被植物進行植物平面布局和立面設計,形成適用于生物滯留設施的地被植物群落;
將植物進行分層設計,一層——地面覆蓋層,二層——季節主題層,三層——結構層,形成結構層+季節主題層+地面覆蓋層的分層組構模式;
(1)中,所述生境條件包括地形、土壤介質、主要污染物類型、污染量和日照特點;所述功能需求包括功能主導型、景觀主導型;根據土壤介質確定土壤類型,同時根據土壤類型以及主要污染物類型、污染量確定生物滯留設施潛在土壤污染物類型;所述日照特點,包括陽生、陰生和其它類型;
所述區域劃分步驟為:根據地形將生物滯留設施分為蓄水區、緩沖區和邊緣區三個區;所述蓄水區是地形最低的區域,所述緩沖區是生物滯留設施地形由低到高的區域,所述邊緣區是生物滯留設施地形最高的區域;蓄水區為生物滯留設施的主要功能區,用于實現污染物去除、徑流雨水收集以及滲透;緩沖區位于蓄水區外側,為生物滯留設施的次要功能區,輔助實現污染物進一步去除,過量徑流雨水收集以及滲透;邊緣區位于緩沖區外側,為生物滯留設施的景觀效果展示區;
(2)中,根據生物滯留設施的功能主導型需求將地被植物群落分為徑流污染控制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徑流雨水截留促滲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和景觀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
徑流污染控制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位于生物滯留設施的蓄水區,包含不少于四種生長速度快,根系發達、須根細長的植物物種,且必須包含至少一種具備除氮能力的植物物種;
徑流雨水截留促滲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位于生物滯留設施的緩沖區,包括具有淺根系結構的草本植物和具有粗大根系的灌木,按照垂直分層模式,層數為三層;
景觀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位于生物滯留設施的邊緣區;
徑流污染控制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包括:植物蓋度為60%的燈心草、30%狼尾草、20%黃菖蒲和20%鳶尾或植物蓋度為50%的狼尾草、30%變葉蘆竹、20%澇峪薹草和20%鳶尾或植物蓋度為40%的芒、30%美人蕉、20%黃菖蒲、20%變葉蘆竹;
徑流雨水截留促滲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包括:植物蓋度為40%的小葉女貞、30%蒲葦、30%千屈菜和20%澇峪薹草或植物蓋度為50%的早熟禾、30%小葉女貞和20%紅葉石楠或植物蓋度為50%的黑麥草、30%海桐、20%紅葉石楠;
景觀主導型地被植物群落包括:植物蓋度為40%的天藍鼠尾草、20%馬藺、20%天人菊、20%松果菊和20%甘西鼠尾草或植物蓋度為40%的山桃草、20%澇峪薹草、20%小葉女貞、20%紅葉石楠和10%冬青或植物蓋度為20%的羽瓣石竹、20%蔥蓮、20%麥冬、10%鋪地柏、10%豆瓣黃楊和10%南天竹或植物蓋度為40%的細葉針茅、50%金雞菊、20%狼尾草和10%冬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生物滯留設施的地被植物群落組構方法,其特征在于,必須包含至少一種具備除氮能力的植物物種外,還包含磷去除型和重金屬去除型植物物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生物滯留設施的地被植物群落組構方法,其特征在于,禾本科、燈心草科、莎草科和百合科的草本植物種植密度為12~16株/m2,其余草本地被植物種植密度為6~10株/m2;小灌木種植密度為0.5~1株/m2,其它灌木種植密度低于0.5株/m2,其中,小灌木是是指莖高在0.5m以下的灌木植物,其它灌木是指莖高在0.5m以上的灌木植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59387.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