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毫米波壓控振蕩器的相控陣列發射芯片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54492.8 | 申請日: | 2020-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7728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4 |
| 發明(設計)人: | 龔亞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瑞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04 | 分類號: | H04B1/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楊保剛 |
| 地址: | 410005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毫米波 壓控振蕩器 相控陣 發射 芯片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毫米波壓控振蕩器的相控陣列發射芯片,屬于毫米波發射芯片技術領域,包括電壓信號輸入端、壓控振蕩器、相位控制信號輸入端、功率分配網絡、若干個數字移項器、若干個功率放大器和若干個輸出端;所述電壓信號輸入端與所述壓控振蕩器電連接,所述壓控振蕩器與功率分配網絡電連接,所述功率分配網絡與數字移項器電連接,每個數字移項器與一個功率放大器電連接,每個功率放大器與一個輸出端電連接,所述數字移項器均與所述相位控制信號輸入端電連接;本發明直接采用壓控振蕩器產生超帶寬毫米波信號,架構更為簡潔,減小了芯片面積,降低了芯片功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毫米波發射芯片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毫米波壓控振蕩器的相控陣列發射芯片。
背景技術
由于低頻更容易設計,因此現有的毫米波發射芯片為了得到超帶寬毫米波信號,一般采用低頻率源,倍頻到高頻發射的架構,例如要產生超帶寬毫米波信號,其工作頻段為72-80GHz,帶寬為8GHz的信號,一般采用的方案為:采用低頻源,其工作頻段為18-20GHz,帶寬為2GHz,再乘以4倍頻得到該信號。由于低頻源帶寬為2GHz,很容易通過設計得到,但該種架構復雜,而現有的毫米波發射芯片也沒有直接獲得超帶寬毫米波信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毫米波壓控振蕩器的相控陣列發射芯片。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毫米波壓控振蕩器的相控陣列發射芯片,包括電壓信號輸入端、壓控振蕩器、相位控制信號輸入端、功率分配網絡、若干個數字移項器、若干個功率放大器和若干個輸出端;所述電壓信號輸入端與所述壓控振蕩器電連接,所述壓控振蕩器與功率分配網絡電連接,所述功率分配網絡與數字移項器電連接,每個數字移項器與一個功率放大器電連接,每個功率放大器與一個輸出端電連接,所述數字移項器均與所述相位控制信號輸入端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壓控振蕩器產生超寬帶毫米波信號,所述壓控振蕩器為考畢茲壓控振蕩器,輸出差分信號至功率分配網絡。
進一步的,所述壓控振蕩器的具體電路如下:
電源VDD一端連接電源,所述電源VDD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感L1的一端、電阻Rd的一端和電感L4的一端,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同時連接輸出端VON的一端和晶體管M1的漏極,所述晶體管M1的柵極同時連接電感L2的一端、可變電容Vcap1的一端和電容C1的一端,所述晶體管M1的源極同時連接電容C1的另一端、電容C2的一端和電感L3的一端,所述電感L3的另一端同時連接電感L6的一端和地GND,所述電感L2的另一端同時連接所述電阻Rd的另一端和電感L5的一端;所述可變電容Vcap1的另一端同時連接電阻Rc的一端和可變電容Vcap2的一端,所述電阻Rc的另一端連接電壓信號輸入端Vcon;
所述電感L5的另一端同時連接可變電容Vcap2的另一端、電容C3的一端和晶體管M2的柵極,所述晶體管M2的漏極分別連接電感L4的另一端和輸出端VOP的一端,所述晶體管M2的源極同時連接電容C3的另一端、電容C4的一端和電感L6的另一端,所述電容C4的另一端連接電容C2的另一端;
所述輸出端VON的另一端和輸出端VOP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功率分配網絡。
進一步的,所述壓控振蕩器的輸出頻率范圍為75-82GHz,線性調頻帶寬為7GHz,調諧電壓為0-1.5V,輸出相位噪聲在輸出頻率范圍內為-94~96dBc/Hz@(1MHz)。
進一步的,還包括輸出端MCC和輸出端Vcoo,所述功率分配網絡將所述壓控振蕩器的輸出功率分配為五路,三路分別輸出至三個功率放大器,一路通過輸出端MCC連接外部芯片,一路通過輸出端Vcoo連接外部芯片。
進一步的,所述功率分配網絡的具體結構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瑞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長沙瑞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5449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