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51700.9 | 申請日: | 2020-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1954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2 |
| 發明(設計)人: | 陳艷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陳艷艷 |
| 主分類號: | F16L23/024 | 分類號: | F16L23/024;F16L23/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溫***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閥門 管道 對接 泄漏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涉及閥門密封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閥門與管道的連接口容易泄露的問題,其技術要點是: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內部均中空,第一連接管與第二連接管連接的一端上設有第一法蘭,第二連接管與第一連接管連接的一端設有第二法蘭,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通過連接螺栓連接,第一法蘭上設有密封頭,密封頭為錐形面,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的外部還套設有密封管,密封管與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均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密封管內充斥有和第一連接管內液體壓力相同的蒸餾水;本發明提高了閥門和管道的密封性和使用壽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閥門密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
背景技術
連接加工設備的閥門與管道之間通常采用管道連接器相互連接,管道連接器通常為管狀結構,兩端分別通過螺紋連接實現與閥門和管道之間的相互連通。管道連接器內部設置有通孔作為流體通道,管道連接器兩端內側設置螺紋,在安裝過程中,需要在管道連接器邊緣分別設置密封結構,密封結構通常相對固定。
但是,現有技術中管道連接器通常采用密封圈密封,密封圈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容易老化,特別是在腐蝕性較強的環境中,密封圈使用壽命進一步降低,從而使得管道與閥門對接處容易產生泄露,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內部均中空,第一連接管與第二連接管連接的一端上設有第一法蘭,第二連接管與第一連接管連接的一端設有第二法蘭,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通過連接螺栓連接,第一法蘭上設有設在第二連接管內且與第二連接管的口部采用端面密封的密封頭,密封頭為錐形面,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的外部還套設有密封管,密封管與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均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密封管內充斥有和第一連接管內液體壓力相同的蒸餾水,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閥門與管道的連接口容易泄露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閥門管道對接用防泄漏裝置,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內部均中空,第一連接管與第二連接管連接的一端上設有第一法蘭,第二連接管與第一連接管連接的一端設有第二法蘭,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通過連接螺栓連接,第一法蘭上設有設在第二連接管內且與第二連接管的口部采用端面密封的密封頭,密封頭為錐形面,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的外部還套設有密封管,密封管與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均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密封管內充斥有和第一連接管內液體壓力相同的蒸餾水。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靠近口部的壁厚均大于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的管徑厚度。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密封管包括第一密封蓋、第二密封蓋和連接管,第一密封蓋和第二密封蓋分別套設在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上,第一密封圈設在第一連接管與第一密封蓋和第二連接管與第二密封蓋之間,連接管通過螺紋與第一密封蓋和第二密封蓋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第一密封蓋為兩端設有開口的筒狀,第一密封蓋的一端設有環狀擋邊,第一密封蓋環狀擋邊的內徑與第一連接管的外徑相同,第一密封蓋的外側壁上設有外螺紋,第二密封蓋和第一密封蓋的結構一致,第一密封蓋和第二密封蓋的外螺紋旋向相反;連接管為兩端設有開口的筒狀,連接管內壁的中間位置設有環狀擋板,連接管內設有第二密封圈,連接管的兩端口部設有旋向相反的內螺紋。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連接管的外壁為六角形。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第二密封蓋的一端連接有單向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之間還設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為銅墊密封圈。
綜上所述,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陳艷艷,未經陳艷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5170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