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44451.0 | 申請日: | 2020-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35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2 |
| 發明(設計)人: | 袁英剛;高徐平;陳蘇;宗瑾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晨晰潔凈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90 | 分類號: | B01D53/90;B01D53/56;B01F3/22;B01F1/00;B01F7/18;C01C1/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創新***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碳酸氫銨 作為 scr 還原劑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所述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選取脫硝進口煙道、脫硝反應器、脫硝出口煙道、碳酸氫銨粉倉、星型卸料閥、碳酸氫銨溶液槽、碳酸氫銨攪拌器、碳酸氫銨溶液泵、碳酸氫銨蒸發器、溢流管道和溫度計;S2、將外購碳酸氫銨粉加入碳酸氫銨粉倉內。本發明提供的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通過利用煙氣的熱量來分解碳酸氫銨得到氨氣用于脫硝,其方法簡單,不用另上加熱裝置;而且采用碳酸氫銨作為還原劑,其采購、運輸、存儲都非常方便,符合小煙氣量裝置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碳酸氫銨分解后產生的氨氣與二氧化碳、水蒸氣直接進入煙氣中混合,不存在泄露及安全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SCR脫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
背景技術
燃煤、焦化、玻璃等生產過程都會產生一定量的粉塵、SO2、氮氧化物(NOX)和有害金屬元素等,煙氣中NOX的排放比SO2對環境的危害更為嚴重,大量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會引起酸雨、光化學煙霧、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尤為近年來大部分地方出現的嚴重“霧霾”現象,其根源在于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控制大氣中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同時也是目前大氣環境中保護的重點和難點,因此,NOX的處理尤為重要。
隨著環保政策的日益嚴格和節能減排工作的大力展開,國家對NOX排放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煙氣排放量幾千至幾萬的小型裝置需要新建脫硝裝置,如機場燃氣鍋爐、軋鋼廠燃氣鍋爐等。這類小煙氣量裝置大部分為非煤炭、鋼鐵、化工行業;
根據目前國內SCR脫硝技術的成熟度來說,小煙氣量裝置脫硝本身沒有技術問題,但SCR脫硝所用的還原劑氨氣、氨水或者尿素在非煤炭、鋼鐵、化工行業中使用存在一些問題。
對于氨氣與氨水作為還原劑,首先,它們在這類行業中使用非常少,業主對氨氣、氨水的性質了解較少,使用存在一定危險性;其次,小煙氣量裝置還原劑的需求量一般很少,氨氣與氨水在這類企業的運輸與儲存就存在一個問題;最后,工業用氨屬于危化品,大部分業主對這類還原劑使用的安全性有擔憂,不太愿意使用氨類還原劑。
對于尿素作為還原劑,相對來說安全性更好,并且不存在運輸、儲存的問題,原料也易得,但是尿素作為還原劑使用,首先需要經過尿素熱解或者水解后分解出氨才能參與SCR脫硝反應,但尿素熱解或者水解都需要較高溫的溫度及熱量,大部分非煤炭、鋼鐵、化工企業也不具備尿素熱解或者水解的條件。即使具備條件也需要消耗大量熱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解決了原有采用尿素、氨氣、氨水作為還原劑存在的工藝復雜,需要另上加熱裝置,而且存在泄漏,損害安全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碳酸氫銨作為SCR脫硝還原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選取脫硝進口煙道、脫硝反應器、脫硝出口煙道、碳酸氫銨粉倉、星型卸料閥、碳酸氫銨溶液槽、碳酸氫銨攪拌器、碳酸氫銨溶液泵、碳酸氫銨蒸發器、溢流管道和溫度計;
S2、將外購碳酸氫銨粉加入碳酸氫銨粉倉內,再由星型卸料閥定量加入碳酸氫銨溶液槽內,再加入水源,緊接著通過碳酸氫銨攪拌器對碳酸氫銨粉和水源進行攪拌,形成一定濃度的碳酸氫銨溶液;
S3、將S2中的碳酸氫銨溶液通過碳酸氫銨溶液泵加壓輸送到碳酸氫銨蒸發器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晨晰潔凈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晨晰潔凈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4445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