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格柵型冷熱風均勻混合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43522.5 | 申請日: | 2020-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5136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5 |
| 發明(設計)人: | 丁為平;晉中華;陳克祥;顧斌;張達健;戴永志;陳太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中能電力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2C23/00 | 分類號: | B02C23/00;B02C23/18 |
| 代理公司: | 鎮江基德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06 | 代理人: | 鄧月芳 |
| 地址: | 212200 江蘇省鎮***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格柵 熱風 均勻 混合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格柵型冷熱風均勻混合裝置,包括外殼和格柵板,所述外殼的前、后兩壁分別設有混合風出口和熱風進口,所述的熱風進口與混合風出口位于同一條軸線上,所述外殼的一側壁設有冷風進口,所述的冷風進口、熱風進口和混合風出口均呈矩形狀;所述的外殼內部通過格柵板分隔為若干熱風通道和冷風通道,所述的熱風通道與冷風通道呈交叉分布,冷風進口處的熱風通道均設有冷風封閉板,熱風進口處的冷風通道均設有熱風封閉板,所述的冷風封閉板和熱風封閉板均呈流線型。本發明適用于燃煤電站鍋爐中速磨煤機入口的一次風管道上,使得冷熱風氣流均勻混合,在下游獲得較為均勻的氣流分布和溫度分布,并減小混合段的阻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格柵型冷熱風均勻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中速磨煤機通風量是中速磨煤機運行時最為重要的參數之一,其準確性直接影響磨煤機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磨煤機正常運行中,通風量應按照風煤比曲線隨磨煤機給煤量而變化,同時通過調整冷、熱風的比例控制磨煤機出口溫度。當磨煤機通風量測量準確時,磨煤機可以實現自動穩定運行;反之,運行人員只能根據風門開度進行調節運行。
燃煤電站鍋爐機組配置中速磨煤機時,磨煤機入口風道設計十分緊湊,隨著機組容量的增加,磨煤機入口風道的尺寸相應增大,造成磨煤機入口風道布置更為緊湊、復雜,給磨煤機通風量的測量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圖1所示的常見的磨煤機入口風道布置情況,近距離布置的風門、冷熱風的混合、小曲率半徑的彎管、大范圍的變徑等等,使得風量測量裝置難以布置,只能在惡劣測量環境中進行測量。導致中速磨煤機制粉系統以下問題非常常見:
1、風量測量裝置難以正常工作。由于速度分布、溫度分布的不同,導致風量顯示值與實際值不一致,測量精度低,導致通風量偏離風煤比曲線,對磨煤機和鍋爐機組的運行經濟性產生不利影響。
2、冷風門的開度對風量測量值的影響很大。當冷風門開大時,有的機組會出現風量測量值反而降低甚至大幅度降低的情況;反之,冷風門關小時,風量測量值反而增加。造成磨煤機無法投入自動運行,甚至影響磨煤機運行的安全性。
3、風量測量裝置標定工作難以進行。在通冷風的情況下,對磨煤機入口風量測量裝置進行標定,是保證磨煤機通風量顯示準確的重要手段。在相同的通風量下,由于冷熱風門開度變化直接對風量測量裝置的輸出值產生較大的影響,導致標定結果不理想。或者標定結果很好,但在實際運行中,受溫度分布的影響,導致標定結果無法應用。
基于上述問題,改善測量條件是保證準確測量的重要手段,因而確需要提出一種冷熱風混合裝置以改善測量條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一種格柵型冷熱風均勻混合裝置,包括外殼和格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前、后兩壁分別設有混合風出口和熱風進口,所述的熱風進口與混合風出口位于同一條軸線上,所述外殼的一側壁設有冷風進口,所述的冷風進口、熱風進口和混合風出口均呈矩形狀;所述的外殼內部通過格柵板分隔為若干熱風通道和冷風通道,所述的熱風通道與冷風通道呈交叉分布,冷風進口處的熱風通道均設有冷風封閉板,熱風進口處的冷風通道均設有熱風封閉板,所述的冷風封閉板和熱風封閉板均呈流線型。
為了更好地應對不同的需求,根據上下游管道的需要,所述的熱風進口和冷風進口以及混合風出口也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設計為圓形。
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冷熱風的均勻混合,優選地,所述的冷風通道為4個、6個或8個。
優選地,所述熱風通道的數量N比冷風通道的數量n多1個。
優選地,所述冷風通道的高度為熱風通道高度的0.5~1倍。
優選地,所述的冷風通道內均設有導流板,所述的導流板數量為3~7塊。
優選地,所述的導流板均為帶有直段的圓弧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中能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未經江蘇中能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4352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