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蓬松繡的刺繡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39521.3 | 申請日: | 2020-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635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9 |
| 發明(設計)人: | 席建勛 | 申請(專利權)人: | 席建勛 |
| 主分類號: | D05C17/00 | 分類號: | D05C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榮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朦 |
| 地址: | 221005 江蘇省徐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蓬松 刺繡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蓬松繡的刺繡方法,在進行刺繡時,以布料為底料,將蠶絲或類蠶絲的紋理與絲線肌理有機融合以表現畫面美感,在不同底料上,按照一定的施針方向以及與底料呈一定夾角的方向施針,并在穿插施針的過程中提拉絲線,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的最上層畫面與底料所在平面形成0.3~15mm的高度差,制作出蓬松的畫面感,形成不同的高度層次,讓具體物象立體起來,呈現出色彩層次感。通過在刺繡施針的過程中將絲線向上提拉,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最上部平面與底料之間形成不同的高度層次,使繡成的畫面立體起來,使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層次感,讓具體物象立體起來,達到了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栩栩如生的效果,從而可廣泛應用在紡織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蓬松繡的刺繡方法。
背景技術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技藝,一直被廣為流傳,制作出了不同物象的繡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現有的刺繡技術一般為緊湊型平面繡法,雖然能夠制作出不同物象的繡品,并通過疊加以及多層刺繡的方式實現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不能體現出具有較為立體、真實栩栩如生的既視感。而且,在刺繡的過程中,由于采用的為緊湊型的走線方法,施針方向較為固定,因此在繡制自然界中植物形象時,不能較為真實反應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狀態,這就使得刺繡出來的繡品缺乏生機和活力感。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蓬松繡的刺繡方法,在進行刺繡時,以布料為底料,將蠶絲或類蠶絲的紋理與絲線肌理有機融合以表現畫面美感,在不同底料上,按照一定的施針方向以及與底料呈一定夾角的方向施針,并在穿插施針的過程中提拉絲線,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的最上層畫面與底料所在平面形成0.3~15mm的高度差,制作出蓬松的畫面感,形成不同的高度層次,讓所述具體物象立體起來,呈現出色彩層次感。
進一步地,在施針時,按照A、B、C、D、E、F、G、H七針的循環下針,且七針的施針最高點距離底料距離均不同,形成參差不齊且立體的施針效果。
進一步地,在施針時,按照A、B、C、D、E、F、G、H七針的方式順次循環下針,且七針的施針最高點距離底料距離均不同,形成參差不齊且立體的施針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A、B、C、D、E、F、G、H這七針的方式順次施針最高點與底料之間的距離在0.3-15mm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底料為黑色真絲布料,所述具體物象為綠色植物,所述施針方向與底料呈90度夾角,在施針過程中采用長短針交叉的方式。
進一步地,在繡具體物象為綠色植物的過程中,采用不同顏色的絲線進行施針。
進一步地,所述具體物象的最上部平面與底料之間的高度差為0.3mm。
進一步地,所述具體物象的最上部平面與底料之間的高度差為15mm。
進一步地,所述具體物象的最上部平面與底料之間的高度差為8mm。
采用以上方法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通過在刺繡施針的過程中將絲線向上提拉,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最上部平面與底料之間形成不同的高度層次,從而使繡成的畫面立體起來,使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層次感,讓具體物象立體起來,達到了使得繡成的具體物象栩栩如生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通過本發明實施例得到的繡品圖一;
圖2是通過本發明實施例得到的繡品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席建勛,未經席建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3952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箱式變電站維護管理系統及方法
- 下一篇:一種茶葉揉捻機的輸送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