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子病歷與醫學影像結合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評估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37719.8 | 申請日: | 2020-0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6020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11 |
| 發明(設計)人: | 胡詠梅;楊舜翔;楊博凱;左英男;蔡云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G16H50/30 | 分類號: | G16H50/30;G16H10/60;G06V10/774;G06T7/00;G06N3/04;G06N3/08;G06K9/62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 地址: | 250061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子 病歷 醫學影像 結合 心血管疾病 風險 預測 評估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子病歷與醫學影像結合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評估系統,包括:數據預處理模塊,將電子病歷的結構化特征字段與心臟彩超的結構化信息字段相關聯,構建新的電子病歷結構化數據;預測模型優化模塊,被配置為對新的電子病歷結構化數據進行分層抽樣,將抽樣的數據劃分為選取訓練集和測試集,對建立的電子病歷預測模型進行訓練優化;預測結果融合模塊,被配置為將電子病歷預測模型和心臟彩超預測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融合,得到最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評估結果。本發明將電子病歷信息與心臟彩超的醫學影像信息結合起來,能夠充分挖掘利用個體的電子病歷信息和心臟彩超的影像信息,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具有可信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風險評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子病歷與醫學影像結合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評估系統。
背景技術
本部分的陳述僅僅是提供了與本發明相關的背景技術信息,不必然構成在先技術。
心血管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損害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人們的家庭,經濟乃至生命安全,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風險評估、診斷和治療都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造影術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機,通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沿降主動脈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后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這樣就可清楚地將整個左或右冠狀動脈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顯示出來,可以了解血管有無狹窄病灶存在,對病變部位、范圍、嚴重程度、血管壁的情況等作出明確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介入、手術或內科治療),還可用來判斷療效。
CT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后,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從多層螺旋計算機斯層顯像(MSCT)到雙源計算機斷層顯像(DSCT),已經可以清楚地觀測到冠狀動脈的血管,通過檢測冠狀動脈的鈣化情況,預測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和部位。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技術(CTA)是在雙源CT的技術基礎上,在靜脈注射對比劑后進行掃描,再經過計算機系統的處理重建得出心臟冠狀動脈成像的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技術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把冠狀動脈血管顯示出來,檢測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有無鈣化,以及狹窄的程度和部位等。
此外,血壓測定、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核素心肌灌注等也是心血管疾病有效的輔助診斷手段,也有研究表明血脂檢測,唾液檢測,某些蛋白檢測是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有效途徑。
發明人發現,目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檢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一種簡單、便利的技術能幫人們做一個較為精準的疾病風險評估。
2)采用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屬于有創檢查手段,有可能產生并發癥的風險,會對人的身體存在潛在威脅;而采用CTA技術和冠狀動脈造影,則價格昂貴。
3)現有技術的風險評估技術,并不能直接給出疾病診斷結果,這些檢查結果只能作為疾病臨床診斷的參考,臨床醫生會結合患者病情進行綜合的分析,再明確診斷。這些技術的診斷結果較為復雜,即使有一定醫學背景的人也無法進行精確的判斷,必須對診斷結果進行再解讀,如此一來,不僅大大浪費了醫院的設備儀器資源,而且增加了醫生,醫護人員的負擔。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一種電子病歷與醫學影像結合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評估系統,利用醫院以往體檢者的電子病歷信息和心臟彩超的醫學影像信息,分別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得出患病的概率,然后將兩個概率融合起來,得出一個最終的預測概率;患者能夠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進行下一步的檢測。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3771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