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體底泥的原位生態修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27593.6 | 申請日: | 2020-0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1599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8 |
| 發明(設計)人: | 李杰鋒;呼文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呂梁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11/02 | 分類號: | C02F11/02;C02F11/00;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合創非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48 | 代理人: | 惠銀銀 |
| 地址: | 033000 ***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體 原位 生態 修復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體底泥的原位生態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S1、基于矩形金屬網框以及內載于矩形金屬網框內的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實現底泥中重金屬的吸附處理;S2、基于矩形金屬網框以及內載于矩形金屬網框內的攜帶有菌酶混合物的彈性填料以及曝氣裝置實現底泥的修復處理。本發明通過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實現了底泥中重金屬的高效吸附處理,從而大大降低底泥中的重金屬含量;通過菌酶混合物協同曝氣裝置能夠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污染物,且不會對底泥和水體產生二次污染;整個過程操作較為簡便,自動化程度較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體環境改善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體底泥的原位生態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上覆水、水體底部的沉積物以及周圍各種環境條件組成了完整的水體,污 染物質進入水體后,通過沉淀、吸附、生物吸收等途徑最終沉積于底泥中并逐 漸積累。由于不斷的富集累積,受污染的底泥中氮磷物質、耗氧性有機物、難 降解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的濃度往往要比上覆水中高出幾個數量級。河 道底泥與上覆水之間不停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同時,底泥中的各種污 染物質也與上覆水保持著一種釋放與吸收的動態平衡,一旦環境條件發生改變 污染物質就會通過解吸、擴散、擾動等方式重新釋放污染上覆水水質,繼而影 響整個水體,因此底泥也相當于水體的天然內源污染。
底泥生態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和生物處理方法,對底泥中污染物進行降解和去除,其對于周邊環境及水體水域不會造成任何的二次污染和影響,并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水體的水質問題,特別是水體黑臭問題。同時能做到淤泥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前多采用天然無機礦物質進行吸附完成底泥生態修復,存在操作過程復雜,水體治理效果不佳等缺陷。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體底泥的原位生態修復方法,可以全面高效的進行底泥修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水體底泥的原位生態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基于矩形金屬網框以及內載于矩形金屬網框內的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實現底泥中重金屬的吸附處理;
S2、基于矩形金屬網框以及內載于矩形金屬網框內的攜帶有菌酶混合物的彈性填料以及曝氣裝置實現底泥的修復處理。
進一步地,所述矩形金屬網框通過一驅動機構和一支撐機構按一定閥值布置在河流內,矩形金屬網框的下底邊始終位于底泥內;該驅動機構包括滑塊、滑塊驅動裝置、電動伸縮桿,該支撐機構包括架設在河流兩側的支撐架、架設在兩支撐架之間的橫桿,橫桿下底面沿水平方向開設有用于安裝滑塊、滑塊驅動裝置的滑槽,矩形金屬網框通過電動伸縮桿與滑塊固接,矩形金屬網框與橫桿垂直布置。
進一步地,所述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的粒徑大于矩形金屬網框的孔徑,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的填充量為矩形金屬網框填充腔體積的1/3左右。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1、完成支撐機構的安裝;
S12、完成矩形金屬網框及其驅動機構的安裝,并在矩形金屬網框內填充適量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
S13、啟動電動伸縮桿控制矩形金屬網框下降,直至矩形金屬網框下底面與河流底面相抵,此刻,啟動滑塊驅動裝置驅動滑塊帶動矩形金屬網框沿著橫桿從河流一側運動至河流另一側,然后再從河流另一側運動至原來的位置,完成后,啟動電動伸縮桿帶動矩形金屬網框歸位,取出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完成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和矩形金屬網框的清洗,清洗完畢后,將改性納米磁性氧化鐵裝回矩形金屬網框;
S14、重復步驟S13 3~4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呂梁學院,未經呂梁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2759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直驅排的焊接方法
- 下一篇:分散紅60縮合廢水的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