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16255.2 | 申請日: | 2020-0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7329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德銘;劉玉香;王路陽;包建軍;袁永寬;朱延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德銘 |
| 主分類號: | E04G21/12 | 分類號: | 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鄭州天陽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蔡文雅 |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框架 二次 結構 梁底植筋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操作麻煩、費時費力,需要大量人工的問題,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驟:定位→鉆孔→洗孔→注膠→植筋→固化養護→抗拔試驗(抽檢)→綁筋澆混凝土;本發明針對腳手架體積大、笨重又高,多人操作以及打孔落灰正落到操作人頭上的現象,通過改進施工工藝,不再使用腳手架,操作工人也不需要再爬到2.5米架子上面仰面反向打孔,并且操作人員離開打孔的正下方,變反向加力為正向加力,即節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疲勞度,是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上的創新。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需要大跨度高空間的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一般層高4-5米,由梁、板、柱組成承重結構,而非承重的砼結構、構造柱、過梁等一些在裝飾前需要完成的部分,稱為二次結構。砌在框架內的輕質墻體,僅起圍護和分隔作用,二次結構中的構造柱、過梁、止水反梁、女兒墻、壓頂、填充墻、隔墻等通過植筋和承重結構連接為一個整體。
傳統的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打孔:1.需要搭設2.5米以上的腳手架,腳手架體積大又笨重,平移起來不方便,高低調整不靈活,遇到邊梁與懸挑梁時還需要再加大配重,每次移動位置需要操作人員下架子后才能多人移動。2.施工時至少需要2人以上完成本工作,架子上面一人工作,架子下面需要一人配合拉線及傳遞工具等。3.在2.5米以上架子上面打孔,工作面窄,并且只能仰視作業,反向向上打孔加力受一定的限制,增加人體的疲勞度。
4.垂直向上打孔時的落灰,上下人都無法躲避,造成揚塵又影響了自己施工的工作條件。因此,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的改進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為解決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操作麻煩、費時費力,需要大量人工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驟:定位→鉆孔→洗孔→注膠→植筋→固化養護→抗拔試驗(抽檢)→綁筋澆混凝土。
本發明針對腳手架體積大、笨重又高,多人操作以及打孔落灰正落到操作人頭上的現象,通過改進施工工藝,不再使用腳手架,操作工人也不需要再爬到2.5米架子上面仰面反向打孔,并且操作人員離開打孔的正下方,變反向加力為正向加力,即節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疲勞度,是框架樓二次結構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上的創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打孔工藝操作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注膠植筋工具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打孔工藝操作架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現場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現場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1利用本發明打孔工藝操作架的現場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1利用本發明打孔工藝操作架的現場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由圖1-3給出,本發明利用打孔工藝操作架、注膠植筋工具,然后按以下步驟進行:
1)根據建筑物每層高度,在框架梁1下面將打孔工藝操作架安裝調整好高度后,對準植筋孔,打開電錘開關7,電錘工作,操作人員慢慢向下壓作為加力桿的第四方木4d,電錘向上打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德銘,未經王德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625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海洋分布式自組織網絡系統
- 下一篇:兩輪電動平衡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