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14449.9 | 申請日: | 2020-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2335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11 |
| 發明(設計)人: | 姬冰;謝發;王新沛;何生全;宋大釗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V1/28 | 分類號: | G01V1/28;G01V1/40;G01V1/30;G01V1/36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 地址: | 250061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監測 數據 預測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方法及系統,包括:在待測現場監測微震事件,根據微震監測數據建立微震事件數據集;獲取微震能量數據,并標記大能量微震事件;從微震原始波數據中提取基于頻域的綜合統計特征;從微震能量數據中提取熵和時頻域特征;進行特征選擇和參數優化;建立分類預測模型,將獲得的微震監測數據輸入所述模型,獲得巖爆危險性判斷結果。本發明能夠充分利用微震原始波數據和微震能量數據,挖掘微震數據的潛在規律,預測精度高,針對性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地下開挖工程和礦山采掘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本部分的陳述僅僅是提供了與本發明相關的背景技術信息,不必然構成在先技術。
巖爆是指在采煤或巖石開挖過程中發生的巖石劇烈斷裂,伴隨著積聚在煤和巖體中的應變能的突然釋放。煤炭開采或巖石開挖可以明顯降低鄰近巖石承受的壓力,從而引發巖爆,實現巖石之間的新的平衡狀態。隨著采煤深度和強度的增加,巖爆的發生率不斷上升。
巖爆是一種嚴重的危險,可能導致礦區的礦山設備和建筑物遭到嚴重破壞。巖爆已成為深部采煤中最嚴重的問題,并威脅著煤礦的安全。為了減少巖爆的破壞,現有研究采用微震監測,地音監測,電磁輻射,壓力監測和鉆井切割等方法來預測巖爆的概率和潛在區域。其中,微震監測技術是使用微震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在外力擾動作用下,巖體內部的局部損傷造成的微破裂,即微震事件,來分析巖爆的前兆特征。微震監測技術具有很多優點,包括不影響生產活動,可對整個礦區的微震事件進行實時監測等,已引起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這些研究確實獲得了許多有用的發現,并證明了微震監測技術在評估巖爆風險方面的潛力。一些研究分析了巖爆前的微震減弱趨勢,表明微震波速,振幅,頻率以及巖石應力狀態的特征可以用于巖爆預警。另一些研究分析了微震波與巖爆之間的關系,從微震事件中提取各種特征或指標,結合巖石應力特征,進行巖爆的預測。
但是,發明人發現,這些巖爆預測的理論方法,大多集中在微震數據與巖爆事件之間關系的定性分析,預測精度低,針對性差。而且只是通過一些監測指標簡單分析微震能量數據,卻忽略了微震原始波數據,從而導致預測結果不令人滿意。
在過去幾十年中,作為數據挖掘和分析的計算引擎,機器學習是信息提取,數據模式識別和預測的有效工具,能夠發現數據的潛在規律。作為最重要的機器學習方法之一,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非線性可分問題上表現優秀,泛化能力強,能夠解決小樣本下高維數據集上的機器學習問題。但是現有的巖爆預測卻極少使用機器學習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方法及系統,從微震原始波數據和微震能量數據中提取頻域、熵和時頻域等特征,構建基于遺傳算法-支持向量機(GA-SVM)的方法對巖體巖爆進行預測和預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方法,包括:
在待測現場監測微震事件,根據微震監測數據建立微震事件數據集;所述微震事件數據集包括微震原始波數據集和微震能量數據集;
獲取微震能量數據,將能量超過設定值的微震事件標記大能量微震事件,作為分類預測的標簽;
從微震原始波數據中提取基于頻域的綜合統計特征;從微震能量數據中提取熵和時頻域特征;
進行特征選擇和參數優化;
基于支持向量機機器學習方法建立分類預測模型,設置多個指標來評估預測結果的準確性,將獲得的微震監測數據輸入所述模型,獲得巖爆危險性判斷結果。
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微震監測數據的巖爆預測系統,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444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