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及管道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14007.4 | 申請日: | 2020-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731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0 |
| 發明(設計)人: | 董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F5/04 | 分類號: | E03F5/04;E03C1/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橋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洪余節 |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封 聯合 自動 機械 密封 地漏 管道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以及管道裝置,包括管體,所述管體內形成有U形腔,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腔的底部設置有豎向延伸腔,所述豎向延伸腔中設置有徑向密封板、浮子組件以及傳動組件,所述浮子組件的頂部浮于U形腔中,所述浮子組件在U形腔中的浮動行程通過傳動組件驅動所述徑向密封板豎向往復運動;所述浮子組件的浮動上限位于所述U形腔的出水口以下,所述徑向密封板的運動行程上限貼合于所述U形腔底部連通處。本發明在U形腔底部設置一個豎向延伸腔,將相應的傳動和密封結構布置于該豎向延伸腔中,如此避免這些結構對下水結構的正常運行帶來負面影響,降低下水結構堵塞的概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技術,具體涉及一種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以及管道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下水管道的臭氣回灌房間,現有技術中均在下水管道中設置一個U形腔,U形腔內存水以形成U形水封,U形水封可以阻斷臭氣的回灌。U形水封的一個固有缺陷在于,當建筑物長期無人使用時,儲存于U形腔內水會蒸發干涸,導致臭氣回灌。
為了解決U形水封干涸的問題,現有技術中出現了諸多設計,結構簡單的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6956898U,授權公告日為2018年2月2日,名稱為《改進增強水封地漏》的實用新型專利,其主體為水封筒,水封筒底端封閉,水封筒外壁上開有過水口,水封筒內同軸懸掛套裝內襯管,內襯管上下兩端開口,在內襯管下端口下方同軸安置浮封,浮封下端封閉,由于浮力的作用,浮封堵住內襯管的下端口,如此降低水封內水的蒸發速度,從而實現水封存水不易蒸發干涸的技術效果。與之類似的設計有授權公告號為CN205475645U,授權公告日為2016年8月17日,名稱為《一種防干涸的水封地漏》的實用新型專利。另有一類通過復雜的通道設計或者傳動結構實現防干涸設計,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396099U、CN204343415U、CN207063070U、CN203684351U、CN102383479B等等實用新型或者發明專利。其中典型的如CN102383479B,其包括外腔、邊框、內芯、底座和排水管,在地漏內芯和底座上分別設置極性相同的磁性材料或彈簧,并且在內芯下方設有儲水腔,水流量小時,儲水腔內的水會流入排水管,當排水量大時,儲水腔內水的重力超過磁性材料的斥力或使彈簧壓縮,內芯整體下沉,地漏的內芯蓋打開,水流直接進入外腔經排水管排出,內芯可自動上升,實現水封的同時降低水分蒸發的速率,實現防干涸。
現有技術中,通過傳動結構、額外的浮封實現防干涸的技術,其浮封和傳動結構均布置于水流通道中,通過復雜通道實現防干涸技術的技術,其將水流通道變得往復彎折。現有這些結構的不足之處在于,下水道也難免會進入一些大尺寸的物體如廁紙等,布置于水流通道中的封堵結構以及往復彎折的通道結構會降低大尺寸物體的通過概率,從而提升了下水道堵塞的概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以及管道裝置,以解決技術中的上述不足之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包括管體,所述管體內形成有U形腔,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腔的底部設置有豎向延伸腔,所述豎向延伸腔中設置有徑向密封板、浮子組件以及傳動組件,所述浮子組件的頂部浮于U形腔中,所述浮子組件在U形腔中的浮動行程通過傳動組件驅動所述徑向密封板豎向往復運動;
所述浮子組件的浮動上限位于所述U形腔的出水口以下,所述徑向密封板的運動行程上限貼合于所述U形腔底部連通處。
上述的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還包括豎向延長管,所述豎向延長管內部形成所述豎向延伸腔,所述豎向延伸腔為所述U形腔的兩個腔體豎直向下的延伸。
上述的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所述徑向密封板上設置有多個過水孔。
上述的帶水封聯合自動機械密封地漏,所述浮子組件包括依次相連的浮球、連接桿以及配重塊,所述配重塊驅動所述傳動組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400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