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林隙實驗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12847.7 | 申請日: | 2020-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1109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樹力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林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17/00 | 分類號: | 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李丹 |
| 地址: | 15004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實驗 人工 紅松 水源 涵養 經營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林隙實驗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方法,提出兩種構建模式。從土壤水源涵養性能的角度分析了兩種類型紅松水源涵養林,得出如下結論:天然生長的白樺與人工紅松造林形成的混交林較人工紅松純林優越,涵養水分的功能強。適宜林隙內紅松生長的林分樹高與林隙孔徑比為1:1~4: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林隙實驗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方法。
背景技術
紅松是我國東北林區馳名中外的珍貴用材樹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同時,紅松又是東北東部森林植被的主要建群種之一,對于維持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近百年來不合理的采伐及落后的經營管理,導致天然紅松林資源減少,森林質量和效益退化,相應地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功能的衰變,特別是水源涵養功能的退化。專家學者們曾為恢復這一森林類型作過許多工作,在其育種、種苗、造林、經營、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有過許多研究,但過去的研究多只注重了紅松人工用材林的培育,且多強調單一樹種經營,忽視了紅松林自然發生的格局與過程,造成實踐中紅松成活保存率低,成林成材難等問題。而且,目前所形成的紅松人工水源涵養林的功能如何,怎樣才能經營培育出結構合理,生產力高,涵養水源功能強的紅松林仍然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很多學者都有森林經營應以原始林研究成果為依據的近自然經營理念。例如1957年王戰指出全國各地都應從本地區原有天然混交林中找出相應混交林樹種和結構類型,作為發展森林的模式和最高目標,讓更多的鄉土樹種、鄉土混交林回歸自然。1965年周重光提出東北地區的中低山地,應以原始紅松混交林生態系統作為恢復和發展的優化模式,作為發展和經營近自然的可持續林業的長遠目標。1997年李景文認為原始林生態系統的格局和過程,所體現的整體功能是處于一種最佳的協調狀態,原始林的結構和動態為今后森林經營提供了新的啟示和模式。
原始紅松林的動態維持過程證明,紅松是林隙更新樹種,紅松個體在森林中的發生與發展與林隙的存在有著根本的聯系。如果能夠通過林隙實驗經營出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則會為紅松培育作出貢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基于林隙實驗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方法,得出兼有木材生產與水源涵養功能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指標和模式,試圖為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的科學經營提供依據。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研究方法:
選擇立地條件基本一致的人工紅松純林和白樺紅松混交林,所述的白樺紅松混交林為天然生長的白樺與人工紅松造林形成的混交林,將兩種原林經過取樣、測定土壤持水性能,證明白樺紅松混交林優于人工紅松純林。其中取樣是在兩種原林內位于0~10cm土壤層、10~25cm土壤層隨機選取5個樣點,利用環刀法測定土壤持水性,包括飽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間持水量、總孔隙度。通過林隙實驗,證明適宜林隙內紅松生長的林分樹高與林隙孔徑比為1:1~4:3。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了基于林隙實驗的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經營方法,通過對土壤持水性的分析,證實了白樺與紅松混交林下土壤水源涵養性能較人工紅松純林為好,并且得出了林隙對紅松個體生長的重要指標,為人工紅松水源涵養林的科學經營提供依據。兼顧科學合理與生產方便,提出兩種構建模式:
1)以上層天然生長的白樺樹高為帶寬,隔帶伐方孔,孔內保留紅松,孔間距為一倍上層白樺樹高,采伐強度為25%,如圖1所示。
2)以0.5倍上層天然生長的白樺樹高為間隔帶寬,以上層天然生長的白樺樹高為伐孔帶寬,隔帶伐方孔,孔內保留紅松,孔間距為一倍上層天然生長的白樺樹高,采伐強度為33%,如圖2所示。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林業大學,未經東北林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284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氣切霧化面罩
- 下一篇:一種大顆粒六水氯化鐵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