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以勒管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12541.1 | 申請日: | 2020-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2809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8 |
| 發明(設計)人: | 薛連喜;隋景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薛連喜 |
| 主分類號: | G10D7/02 | 分類號: | G10D7/02;G10D9/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以勒管,包括管身、管哨和侵子,所述管身上增設一個用于拓寬音域的第九音孔和一個泛音孔,所述管身上設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第七音孔和第八音孔,所述第九音孔位于第四音孔與第五音孔中間位置的一側,所述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與第七音孔的孔心均位于同一軸線上。該以勒管,在管身上增設了一個音孔,使得其原本吹出的九至十個音拓寬至十八至二十個音,泛音孔在超吹時使用,兩者相結合從而大大增加了以勒管的音域,而且管哨與侵子之間的連接安裝和拆卸更加的便捷,方便使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樂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拓寬音域效果的以勒管。
背景技術
樂器管子是一種吹管樂器,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它曾稱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管子已經成為中國新疆一帶通用的樂器,后來,管子傳入中原,經過變化發展,它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現在,管子廣泛地流行于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管子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獷質樸,富有強烈的鄉土氣息。管子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的用途很廣,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國北方的一些樂種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樂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豐富,除了一般經常運用的顫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還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齒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淺也決定著管子發音的高低,吹奏時,利用口形的變化,還能模擬出人聲和各種動物的叫聲。運用循環換氣法可不間歇地奏出長時值音型。
但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管子,其多是八個音孔,所能夠發出的音色為九至十種,在一些演奏下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因此本申請在管子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創造,并制成一種新型的具有廣闊音域的以勒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的一種以勒管。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以勒管,包括管身、管哨和侵子,所述管身上增設一個用于拓寬音域的第九音孔和一個泛音孔。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管身上設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第七音孔和第八音孔,所述第九音孔位于第四音孔與第五音孔中間位置的一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與第七音孔的孔心均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第九音孔的孔心與第三音孔的孔心之間圓心角的范圍為12°-15°,所述泛音孔的孔心與第七音孔的孔心之間圓心角的范圍為8°-12°。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音孔、第二音孔、第三音孔、第四音孔、第五音孔、第六音孔、第七音孔、第八音孔和第九音孔的孔徑均相同,所述泛音孔孔徑為第七音孔孔徑的五分之二。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管哨包括哨口和哨根,所述哨根為圓臺狀,且哨根的表面上設有凸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侵子內設有安裝槽,所述哨根位于安裝槽內。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管身上安裝有遮音板,所述遮音板包括支撐架、轉軸、彈片和板身,板身的一端位于泛音孔內。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管身的材質為木材,所述管身的內徑為50-80m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薛連喜,未經薛連喜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254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