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假臭草花提取物及其用途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11030.8 | 申請日: | 2020-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1653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8 |
| 發明(設計)人: | 陳文豪;楊健妮;惠陽;周秀悄;黃丹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南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D311/40 | 分類號: | C07D311/40;C07D311/30;C07C49/84;C07C45/78;C07J9/00;C07C65/21;C07C47/46;C07C235/08;C07C231/24;C07D309/36;C07D311/04;C07D311/70;C07D311/58;A |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專利事務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張耀婷 |
| 地址: | 570000 *** | 國省代碼: | 海南;4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假臭草花 提取物 及其 用途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假臭草花提取物及其用途,是在假臭草花的干燥粉末中石油醚溶劑提取;提取液經過濾、減壓濃縮得到石油醚溶解部分,所得石油醚部分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2個甾醇類化合物、1個苯甲酸類化合物、1個倍半萜類化合物、1個生物堿類化合物、1個吡喃酮類化合物以及3個色原烯類化合物。本發明制得的提取物得率高,工藝流程簡單,成本低廉,適合較大規模的制備,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蟲活性,可以應用于輔助植物殺蟲劑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假臭草花提取物的制備方法及其抗蟲用途。
背景技術
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R.M.KingH.Rob.)又稱貓腥菊,為菊科(Compositae)假臭草屬(Praxelis C)一年生草本植物,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澤蘭屬Eupatorium L)是它的代名詞,原產南美洲。在國內,假臭草于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首次被發現,現廣泛分布于廣東、福建、香港、澳門、臺灣、海南等沿海地區的路邊、荒地、農田和草地等,在低山、丘陵及平原等普遍生長。假臭草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力較強,易于消耗土壤肥力,對土壤的可耕性破壞極為嚴重,它還能分泌一種有毒且具惡臭的物質,影響家畜覓食,因而對其入侵地區生物物種的生存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并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失,已成為華南地區危害最為嚴重的惡性雜草之一,為環境保護部發布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外來入侵物種。
目前對于假臭草的生物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感和殺蟲作用方面。易曉潔等人在“假臭草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質初步研究.熱帶作物學報,2010,31(7): 1200-1205”中報道,假臭草根系分泌物對飛機草、勝紅薊、牛筋草等6種受體植物均具有化感作用。郭達偉等人在“假臭草精油對小菜蛾的毒力及酶活力的影響.浙江農業學,2014,26(5):1278-1283”中報道,假臭草精油對小菜蛾幼蟲有一定的毒殺和拒食作用。古鑫等人在“假臭草和九里香甲醇提取液對橡膠樹白粉病菌抑菌活性的測定.熱帶作物學報,2012,33(6):1089-1095”中報道,假臭草不僅能抑制病原菌的萌發和生長,而且能提高橡膠樹的抗病性[8]。李水清等人在“假臭草殺蟲成分的微波輔助提取及生物活性.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36-138”中報道,假臭草各溶劑提取物對蓼藍齒脛葉甲幼蟲均具有一定的觸殺、胃毒和拒食活性,且乙醇提取物的觸殺作用最強,處理后48h的校正死亡率達到39.22%;丙酮提取物的胃毒活性和拒食活性最強,處理48、72h后分別達到45.27%、46.67%。關于假臭草化學成分研究較少,鄧世明等人在“外來入侵植物假臭草的黃酮類成分研究.西北植物學報,2009,29(12):2548-2550”及“外來入侵植物假臭草化學成分的研究.草業科學,2011,28(10):1882-1887”中報道,從假臭草地上部分分離得到5,6,7,4′-四甲氧基黃酮,7-羥基-5,6,4′-三甲氧基黃酮和4′-羥基-5,6,7-三甲氧基黃酮等10個黃酮類化合物,3個甾體類, 1個三萜和1個有機酸,未見針對單體化合物進行進一步的生物活性研究。Glda Maia等人在“Flavonoids fromPraxelis clematidea R.M.King and Robinson modulate bacterial drugresistance.Molecules,2011,16(6):4828-4835”中報道,從假臭草中分離得到六種黃酮:apigenine,genkwanine,7,4'-dimethylapigenin, trimethylapigenin,cirsimaritin和tetramethyl-scutellarein,所有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微弱抑制活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南師范大學,未經海南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10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