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升降汽車防震座椅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10314.5 | 申請日: | 2020-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6934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01 |
| 發明(設計)人: | 許恩永;何水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N2/54 | 分類號: | B60N2/54;B60N2/52;B60N2/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吳肖敏 |
| 地址: | 541004 廣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升降 汽車 防震 座椅 結構 | ||
1.一種可升降汽車防震座椅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撐部件(100),所述支撐部件(100)支撐減震部件(200)以及升降調節部件(300),包括上框架(101)、中框架(102),以及設置于所述中框架(102)下方并與其連接的下框架(103);
減震部件(200),與所述支撐部件(100)活動連接,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框架(101)與所述中框架(102)之間的交叉支架(201)、設置于所述上框架(101)內部的彈簧阻尼減震器(202),以及滑動件(203),所述滑動件(203)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框架(101)內并與所述交叉支架(201)配合的滾輪(203a)、與所述彈簧阻尼減震器(202)和所述滾輪(203a)連接的連接件(203b),以及第一圓柱(203c)與第二圓柱(203d),所述第一圓柱(203c)與所述第二圓柱(203d)設置于所述中框架(102)內,與所述交叉支架(201)配合;以及,
升降調節部件(300),與所述支撐部件(100)以及減震部件(200)連接,包括固定件(301)、設置于所述支撐部件(100)中部的鉸接件(302),以及與所述鉸接件(302)配合的傳動件(303);
所述固定件(301)包括連接在中框架(102)上的第一固定板(301a),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301a)上的第二固定板(301b),所述鉸接件(302)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圓柱(203c)與所述第二圓柱(203d)上的第一鉸接支座(302a)、設置于所述第一鉸接支座(302a)下方的第二鉸接支座(302b),以及與所述第一鉸接支座(302a)、所述第二鉸接支座(302b)配合的鉸接桿(302c),所述傳動件(303)包括與所述第二鉸接支座(302b)螺紋配合的第三圓柱(303a)、固定在所述第三圓柱(303a)下端的面齒輪(303b),以及與所述面齒輪(303b)配合的第四圓柱(303c)。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汽車防震座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01)包括橫向貫通所述上框架(101)的第一凹槽(101a)和第二凹槽(101b),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01a)和第二凹槽(101b)下方的第三凹槽(101c)和第四凹槽(101d),所述中框架(102)包括橫向貫通所述上框架(101)的第五凹槽(102a)和第六凹槽(102b),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五凹槽(102a)和第六凹槽(102b)上方的第七凹槽(102c)和第八凹槽(102d),所述下框架(103)設置有第九凹槽(103a)。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升降汽車防震座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支架(201)包括連接所述第三凹槽(101c)和所述第七凹槽(102c)的第一支架(201a),以及連接所述第四凹槽(101d)和所述第八凹槽(102d)的第二支架(201b),所述彈簧阻尼減震器(202)設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01a)和所述第二凹槽(101b)中,包括阻尼器(202a)和一端固定在所述阻尼器(202a)上的第一彈簧(202b),所述阻尼器(202a)底端固定在上框架(101)中,頂端與第一彈簧(202b)另一端一同固定在連接件(203b)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升降汽車防震座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01a)兩端設置有第一孔(201a-1),所述第二支架(201b)設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01b)中部的第十凹槽(201b-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01b)兩端并與所述第一孔(201a-1)直徑相同的第二孔(201b-2),所述第一支架(201a)穿過所述第十凹槽(201b-1),所述滾輪(203a)設置有通孔第三孔(203a-1),所述第三孔(203a-1)直徑與所述第一孔(201a-1)相同,所述連接件(203b)通過所述第一孔(201a-1)及第三孔(203a-1)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01a)與滾輪(203a),通過所述第二孔(201b-2)及第三孔(203a-1)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01b)與滾輪(203a),所述第一圓柱(203c)兩端設置有環形凹槽第十一凹槽(203c-1),所述第十一凹槽(203c-1)與所述第一孔(201a-1)配合,所述第二圓柱(203d)兩端設置有環形凹槽第十二凹槽(203d-1),所述第十二凹槽(203d-1)與所述第二孔(201b-2)配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10314.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鋰離子電池復合正極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散熱器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