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06546.3 | 申請日: | 2020-0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761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9 |
| 發明(設計)人: | 陽云;陽君;劉亞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鴻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B19/042 | 分類號: | G05B19/04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張磊 |
| 地址: | 210000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聯網 技術 智能 下水道 監控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包括基礎監控系統、數據中轉系統和中央處理系統構成,所述基礎監控系統即安裝于下水管道內、下水管道進內以及下水道井蓋上的各種傳感器,用于檢測下水道內的情況;所述數據中轉系統用于接收傳感器返回的檢測數據,同時將檢測數據發送至中央處理系統,由于下水道通常設置在土層中,受土層與管道的遮蔽影響,傳統的傳感器無線信號無法有效進行傳輸。本發明中,對下水道內的空氣進行監控,從而了解下水道內的空氣情況,在人員下井進行作業時提供保護措施參考,避免發生人員中毒、窒息等事故,同時對下水道內的空氣與水質進行檢測,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企業工廠利用下水道進行投排的情況發生。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下水道監控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
背景技術
城市街道的防洪排污多采用下水道來進行,而封蓋下水道口所用的井蓋多為箅式井蓋,即在井蓋上設置許多下水孔,通過下水孔將地面上的雨水或污水流入下水道內進而從排水管排走,但是,當降雨量非常大或者管道堵塞后,整個下水道內充滿積水,導致排水不暢進而出現城市內澇的情況,同時,現有下水道出現堵塞或雨污水滯留時,一般采取人工進入下水道的方式對下水道的情況進行監察,但是有些下水道管道口極其窄小,人員很難進入,而且由于下水道中容易產生有毒,易燃易爆氣體,下井作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因此我們提出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傳統由人工對下水道進行檢查和管理缺乏智能化的問題,提供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下水道監控系統,其監控系統包括基礎監控系統、數據中轉系統和中央處理系統構成,所述基礎監控系統即安裝于下水管道內、下水管道進內以及下水道井蓋上的各種傳感器,用于檢測下水道內的情況;所述數據中轉系統用于接收傳感器返回的檢測數據,同時將檢測數據發送至中央處理系統,由于下水道通常設置在土層中,受土層與管道的遮蔽影響,傳統的傳感器無線信號無法有效進行傳輸;所述中央處理系統用于接收并處理傳感器檢測到的下水道內數據,從而直觀、方便的展示下水道內的情況。
其中,所述基礎監控系統包括水位傳感器、流速傳感器、水壓傳感器和空氣檢測器構成,所述水位傳感器即設置于下水道井中,用于檢測下水道水位情況的傳感器;所述流速傳感器即設置于下水道管中,用于檢測下水道管內水的流速情況的傳感器;所述水壓傳感器即設置于下水道管內底部以及下水道井內底部位置用于檢測水壓的傳感器;所述空氣檢測器即設置于下水道井中用于檢測井內空氣成分及含量的檢測儀器。
其中,所述基礎監控系統還包括水質傳感器,水質傳感器即設置于下水道管中用于檢測管中水質情況的傳感器。
其中,所述基礎監控系統還包括井蓋壓力傳感器,井蓋壓力傳感器即設置于下水道井上井蓋下方用于檢測井蓋是否存在的傳感器。
其中,所述數據中轉系統包括主控系統、數據接收模塊、有線通信子模塊和配電模塊構成,所述主控系統即用于管理控制整個數據中轉系統工作的系統模塊;所述數據接收模塊用于接收下水道內設置的傳感器檢測返回的數據信息;所述有線通信子模塊即用于將接收到的傳感器檢測返回數據使用有線方式傳輸至中央處理系統進行讀取整理;所述配電模塊用于為數據中轉系統提供電力同時為基礎監控系統中的各傳感器提供工作電力輸送。
其中,所述數據中轉系統還包括數據庫,數據庫用于儲存接收到的傳感器檢測返回數據,以及數據中轉系統運行的工作日志文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鴻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南京鴻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0654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