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強弱羽管鍵琴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001134.0 | 申請日: | 2020-0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4019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0 |
| 發明(設計)人: | 董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董健 |
| 主分類號: | G10C1/00 | 分類號: | G10C1/00;G10C3/00;G10C3/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強弱 羽管鍵琴 | ||
本發明的強弱羽管鍵琴具有:外部框架結構、撥弦機和制音器系統。所述撥弦機包括撥子、配重物、支撐部件、聯動部件和限位部件。所述的強弱羽管鍵琴既能自由控制發音的強弱力度,又保持了羽管鍵琴特有的撥弦音色,也可以演奏出延音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鍵盤樂器,特別是羽管鍵琴,具體為一種能夠自由演奏強弱力度的羽管鍵琴。
背景技術
羽管鍵琴是一種古老的鍵盤弦樂器,在演奏者按動琴鍵時,由琴鍵末端支架上的羽管或其他材質撥子撥動琴弦發音。羽管鍵琴聲音的強弱力度不能像鋼琴一樣通過手指按鍵的力量大小來自由控制、隨時變化,只能靠音栓調節一組鍵盤的整體強弱,或通過演奏重復音、裝飾音、分解和弦等技巧達到類似強弱力度的聽覺效果。
為了讓羽管鍵琴能夠演奏強弱力度,意大利制琴師克里斯托弗里于1709年,在羽管鍵琴的框架結構上進行了改進,做出的新樂器用一套擊弦機構代替了撥弦裝置,采用弦槌擊弦的方式發音,使演奏者可以通過按鍵力度輕松控制琴的音量強弱。由于弦槌擊弦發音的原理已完全不同于羽管鍵琴的撥弦結構,所以雖然克里斯托弗里當時將這件新樂器命名為“能夠演奏強弱的羽管鍵琴”(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但之后它卻被稱為“鋼琴”。
因而,現有的采用撥弦裝置發音的羽管鍵琴仍然不能實現自由演奏強弱力度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羽管鍵琴,該羽管鍵琴能夠不借助其他輔助能源(如電能),僅由演奏者手指的力量自由控制羽管鍵琴發音音量的強弱。
本公開的強弱羽管鍵琴具有傳統羽管鍵琴的外形和框架結構,采用全新的撥弦機和制音器系統代替傳統羽管鍵琴原有的撥弦裝置。
撥弦機采用硬質撥子聯動配重物的結構代替傳統羽管鍵琴的原來軟質撥子。撥子撥動琴弦時,自身不發生形變,而是繞旋轉軸旋轉。并經由機械部件傳動,帶動配重物從靜止狀態變成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依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即撥子撥弦的力(F)等于配重物質量(m)與撥子加速度(a)的乘積。由于琴鍵的杠桿作用,撥子撥弦速度與手指按鍵速度成正比例,且不按鍵時琴鍵初速為零,所以撥子撥弦的力與琴鍵運動的加速度成正比例。因而,可以通過手指按動琴鍵的快慢速度來控制撥子撥弦力的大小,從而自由控制琴弦發音音量的強弱。
制音器系統包括位于琴鍵后部的制音器和與之相連的延音踏板,可以通過腳踩踏板帶動制音器離開琴弦,可以達到延音效果。
傳統羽管鍵琴不能自由演奏強弱力度且沒有延音效果,不再普遍流行,而被稱為一種古鋼琴,學名為“撥弦古鋼琴”。本發明既能達到像鋼琴一樣自由控制強弱力度的演奏效果,又采用了撥弦的方式、保留了羽管鍵琴特有的撥弦音色,同時還可以演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延音效果。從這個角度講,本發明也可以稱為“撥弦鋼琴”。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強弱羽管鍵琴外觀斜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琴體內部撥弦機和制音器的斜視圖。
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和制音器結構的左視圖。
圖4是第一實施方式中不包含平衡配重桿的撥弦機和制音器結構的右視圖。
圖5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部件——撥架的斜視圖。
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部件——撥子斜的視圖。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部件——聯動器的斜視圖。
圖8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部件——鉤桿的斜視圖。
圖9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撥弦機部件——平衡配重桿的斜視圖。
圖10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琴鍵運動到最下方瞬間時,撥弦機的運動狀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董健,未經董健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0113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