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00788.1 | 申請日: | 2020-0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751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0 |
| 發明(設計)人: | 周新民;周王琛;邵冰婷;孫樞文;趙星智;徐裕;黃新;徐偉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州醫科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M16/04 | 分類號: | A61M16/04 |
| 代理公司: | 江蘇縱聯律師事務所 32253 | 代理人: | 陳娜 |
| 地址: | 221004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氣管 切開 插管 固定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包括上端定位組件、下端固位組件、連通管和用于固定下端固位組件的頸部固定帶,連通管設于上端定位組件與下端固位組件之間,下端固位組件包括海綿墊片、塑料支撐板、連接板、搭扣、橡膠固定帶和固定框架;上端定位組件包括塑料護板、橡膠定位帶和魔術貼帶,塑料護板采用向遠離下端固位組件方向彎曲的弧形,塑料護板的中部設有開口,連通管的一端連通塑料護板的開口,連通管的另一端穿入塑料護板的圓形卡槽;該種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能夠實現在氣管切開后,實現快速穩定可靠的氣管套管的固定,操作簡便且耗時少,進而通過較好的固定效果保證后續護理吸氧吸痰時的準確及時地完成操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臨床復雜的醫療情況的不斷出現,對于一種既能保證急救時氣管插管操作的速度和效果更加提高,又能在后期監護過程中避免各種意外發生尤其是病人自身或者其他人為因素導致的氣管插管脫出的發生,并且能夠滿足醫護人員在后期吸痰吸氧、霧化、堵管等各種操作要求,更加有效地對病人的生命安全進行保護的氣管切開插管的多功能固定裝置的需求迫在眉睫。
然而,現階段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大部分醫院都沒有正規的專用氣管切開插管固定裝置,很多都是將輸液止血帶臨時改裝成固定帶,固定效果差且不能起到足夠的保護效果。而現有的一些對于氣管切開后套管固定裝置的設計,仍主要停留在改變氣管切開后套管不同的固定位置、固定方式這些方面,臨床實際中常發生插管自身脫出、移位等影響固定效果的情況。很多氣管切開的病人病情復雜并且往往合并精神癥狀,改良氣管切開后插管的固定位置固定方式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都很難避免因為病人自身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撥弄甚至拔除氣管插管,也無法有效滿足后期過程中吸痰吸氧、霧化、堵管等一系列操作。臨床上時有發生由于病人自身活動導致的套管移位、脫出、甚至氣道受壓塌陷等一系列嚴重后果,直接在瞬間導致病人失去氧氣供應,一旦不能及時處理甚至有些情況下即使及時處理,也將造成極其嚴重的不可逆的后果,危及病人生命。此外,目前臨床上即使是簡易的固定裝置也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準備,稍作改良的固定裝置在操作時不僅固定操作本身時間耗時較長,也不能起到較好的固定效果。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CN201910140447.1公開了一種氣管切開導管扣,通過固定在患者脖頸部的黏貼帶來實現對于氣管切開插管的固定,僅僅依靠患者脖頸部的一條黏貼帶在冠狀和矢狀平面上對該裝置進行固定,當病人對該裝置稍加撥動,套管就有移位和脫出的風險;并且在皮膚表面缺乏對下方的氣道提供足夠支撐的裝置,無法有效防止氣道塌陷的發生。中國專利申請CN201910245018.0公開了一種氣管切開病人的吸氧固定器,通過簡易裝置連接氣管插管的內固定部和吸氧管,同樣存在脖頸部固定帶的固定作用不佳的問題,同時由于其裝置本身的設計缺陷問題,不僅不能幫助醫護人員便捷快速對病人進行吸氧、吸痰、霧化、堵管等操作,還會增加操作難度和風險。并且至今,還沒有明確有效的設計改良方案,有實時不斷地向醫護及家屬提示患者氣管插管裝置通氣情況的功能,現有的裝置,一旦患者氣管切開插管通氣不暢,都需要通過患者缺氧后一段時間的臨床表現才能判斷插管不暢,這樣的時間滯后,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風險。
綜上,醫護人員在氣管切開后插管的固定以及后續對病人進行護理時面臨很大困難,常常在搶救病人進行氣管切開時在耗費大量時間進行固定,在護理過程中面臨操作困難等種種不利情況,并且無法實時通過明確的裝置提示來判斷插管的通氣性是否良好。
上述問題是在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的設計過程中應當予以考慮并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在氣管切開后插管難以進行固定、固定耗時長且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氣管切開后插管固定裝置,包括上端定位組件、下端固位組件、連通管和用于固定下端固位組件的頸部固定帶,連通管設于上端定位組件與下端固位組件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州醫科大學,未經徐州醫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0078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