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天線振子的饋線網絡有效
| 申請號: | 201980100672.0 | 申請日: | 2019-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244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22 |
| 發明(設計)人: | 賈里·克里斯蒂安·范·溫特格姆;珍妮·伊爾沃寧;田瑞源;亞力山大·克瑞普科夫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Q13/18 | 分類號: | H01Q13/18;H01Q21/00;H01Q21/29;H01Q1/24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張月婷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天線 饋線 網絡 | ||
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天線振子(1),包括:導電結構(2),包括孔(3);耦合裝置,至少部分延伸穿過所述孔(3),所述耦合裝置包括:用于激勵第一電場的第一耦合元件(4)和用于激勵第二電場的第二耦合元件(7);第一天線饋線(5)和第二天線饋線(6)。所述第一天線饋線(5)與所述第一耦合元件(4)相連,所述第二天線饋線(6)與所述第二耦合元件(7)相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天線振子,包括導電結構,其中,所述導電結構包括孔和至少部分延伸穿過孔的耦合裝置。
背景技術
平板電腦和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尺寸是設計電子設備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電子設備屏幕占比盡可能大,這樣會使得天線可用空間非常有限,不得不減小天線的尺寸,影響其性能,或者顯示屏的大部分不活動。
此外,電子設備需要支持越來越多的無線信號技術,如2G/3G/4G無線信號。對于即將到來的5G無線技術,頻段將擴大到覆蓋高達40GHz的頻率,因此需要在現有天線之外增加一些新的寬帶天線。
此外,至少為了美觀性,電子設備通常包括金屬外殼。這點以及大顯示屏導致顯示屏和框架之間介電間隙小,限制了天線發射或接收的可用電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的天線振子。上述和其它目的通過獨立權利要求的特征實現。根據從屬權利要求、說明書以及附圖,其它實現方式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天線振子,包括:導電結構,包括孔;耦合裝置,至少部分延伸穿過所述孔,所述耦合裝置包括:用于激勵第一電場的第一耦合元件和用于激勵第二電場的第二耦合元件;第一天線饋線和第二天線饋線,所述第一天線饋線與所述第一耦合元件相連,所述第二天線饋線與所述第二耦合元件相連。
該技術方案有利于在相同的輻射結構中使用更多來自毫米波無線射頻集成電路(radio?frequency?integrated?circuit,RFIC)等的射頻輸出。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需要減少輻射結構的數量,從而釋放寶貴空間,例如容納天線振子的電子設備內的空間。通過使用更多的射頻輸出,所述天線振子產生更高的增益和目標輻射功率。此外,這樣降低了對分立功分器、合路器或開關或任何其它占用空間的電路的需求。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電場和所述第二電場具有相等的幅度和相同或相反的相位,使得由饋線和耦合元件激發的輻射耦合到天線的相同輻射模式。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二耦合元件為電流耦合和電容耦合中的一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二耦合元件在彼此之后連續延伸或平行延伸穿過所述孔。連續配置使得所述饋線可以放置在更靠近所述腔的開口端的地方,而并聯配置則改善了阻抗匹配以降低阻抗,并受益于將所述饋線移動到更靠近短路壁或表面中的任何一個。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導電結構包括第一壁,所述孔包括延伸穿過所述第一壁的槽,所述槽由第一封閉端邊緣和側邊緣限定,所述側邊緣在所述第一封閉端邊緣和第二封閉或開放端之間延伸,所述第一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二耦合元件至少部分從第一側邊緣延伸到第二側邊緣,有利于形成在空間上極高效且需要盡可能少的組件的天線振子。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導電結構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連接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封閉端面,所述孔具有開口端,并由所述封閉端面和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限定,所述第一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二耦合元件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延伸,有利于形成保護耦合元件免受外部影響并充分利用現有結構的天線振子。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線饋線延伸到鄰近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一耦合元件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壁可以用作參考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8010067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