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制造方法、該制造方法所使用的支承部件及金屬樹脂復合體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980097926.8 | 申請日: | 2019-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02593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07 |
| 發(fā)明(設計)人: | 小田崇;小山將樹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29C33/12 | 分類號: | B29C3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張勁松 |
| 地址: | 日本神***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金屬 樹脂 復合體 制造 方法 使用 支承 部件 | ||
本發(fā)明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備金屬板和直接覆蓋該金屬板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方法。并且,具有:將支承所述金屬板的樹脂制的支承部件固定在模具上的支承部件配置工序;將所述金屬板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金屬板配置工序;將賦予所述金屬板的所述支承部件側的所述熱塑性樹脂、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金屬板在所述模具內一體化的一體化工序;從而能夠制作沒有熱塑性樹脂的剝離起點的金屬樹脂復合體。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金屬板和熱塑性樹脂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制造方法,更詳細地說,涉及制造沒有熱塑性樹脂的剝離起點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汽車部件中,使用樹脂和金屬部件的復合體來實現(xiàn)車輛重量的輕量化,樹脂和金屬部件的粘接多使用粘接劑。
雖然開發(fā)了很多粘接樹脂和金屬部件的粘接劑,由于金屬部件和樹脂的熱收縮率不同,在被金屬部件和樹脂夾著的粘接劑上產生殘留剪切應力,粘接劑會斷裂,容易產生剝離。
另外,在金屬部件上形成貫通孔,經由上述貫通孔使熱塑性樹脂從金屬部件的一側的面到另一側的面連續(xù),將金屬部件和熱塑性樹脂接合。但是,在金屬部件上形成貫通孔時,在構成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外觀的設計面上露出熱塑性樹脂,設計性降低。
進而,通過噴砂等使金屬部件的表面粗糙化,提高金屬部件與樹脂的接合強度。但是,由于通過噴砂形成的孔是開口直徑比底部的直徑大的研缽狀,所以,不能發(fā)揮大的固定效果,若金屬部件撓曲,則樹脂容易剝離,并不適合薄且容易撓曲的金屬板與樹脂的接合。
在專利文獻1的日本特開2009-292034號公報中記載了,在金屬部件的表面形成超微細凹凸形狀,并直接接合了金屬部件和樹脂的復合體。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92034號公報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復合體同時實現(xiàn)了為了與樹脂接合而在金屬部件表面形成的超微細凹凸形狀和在金屬部件表面形成的梨皮面等的裝飾加工,是樹脂與金屬部件的接合面小的復合體,并沒有提高強度。
通過用熱塑性樹脂較寬地覆蓋金屬部件的一側的面進行加強,即使將金屬部件做成薄的金屬板也能夠得到強度,所以能夠大幅度地減輕車輛重量。
但是,薄的金屬板由于其厚度容易產生變形,難以進行高精度的沖壓成形,因此,配置在模具內的金屬板容易產生變形。另外,在對金屬板賦予樹脂時,由于注射壓或沖壓,金屬板容易在模具內移動或傾斜,難以對金屬板的所希望的位置賦予熱塑性樹脂。
用打入模具中的金屬制的銷將金屬板按壓到模具保持平衡,通過將金屬板固定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能夠對金屬板的所希望的位置賦予熱塑性樹脂。
但是,金屬制的銷和金屬板抵接的部位未被賦予熱塑性樹脂,因此,熱塑性樹脂容易從金屬制的銷抵接的部位剝離,強度會降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這樣的現(xiàn)有技術所具有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具備金屬板和直接覆蓋該金屬板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的金屬樹脂復合體中,能夠制作沒有熱塑性樹脂的剝離起點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人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而反復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通過將支承金屬板的支承部件設為樹脂制,將上述支承部件與熱塑性樹脂一起接合于金屬板,能夠實現(xiàn)上述目的,直至完成了本發(fā)明。
即,本發(fā)明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備金屬板和直接覆蓋該金屬板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的金屬樹脂復合體的方法。
并且,該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8009792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