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動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980056574.1 | 申請日: | 2019-06-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54516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5 |
| 發明(設計)人: | 大熊香苗;北野亮;藤井遼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K1/04 | 分類號: | B60K1/04;H01M10/613;B60K6/28;B60K6/40;B60K11/04;H01M10/625;H01M10/6556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劉建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動 車輛 | ||
1.一種電動車輛,其具備:電動馬達(11);發動機(12);蓄電池殼體(31、32),其收容對所述電動馬達(11)進行驅動的蓄電池模塊(37、45),且配置于地板(14)的下表面;排氣通路構件(19),其從所述發動機(12)起朝后方延伸;以及前部座椅(15)及后部座椅(16),它們配置于所述地板(14)的上表面,所述電動車輛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電池殼體(31、32)包括以各自對分別的蓄電池模塊(37、45)進行收容的方式獨立形成的第一蓄電池殼體(31)和第二蓄電池殼體(32),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比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小型且載置于該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前上部,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配置于所述后部座椅(16)的座椅座墊(16a)的前部下方,在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殼體上壁(34a)與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殼體下壁(42a)之間形成有對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從該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外方進行冷卻的冷卻介質套(47),所述冷卻介質套(47)被劃分在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及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外部,由此從所述冷卻介質套(47)泄漏的冷卻介質不會向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或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內部浸入,
在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33a),所述凹部(33a)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供所述排氣通路構件(19)的至少一部分通過,收容于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所述蓄電池模塊(37)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左右兩側,收容于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所述蓄電池模塊(45)以使長度方向朝向車寬方向的方式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后部處的所述凹部(33a)的上方空間配置有蓄電池控制裝置(40)及接線臺(39)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后部處的所述蓄電池模塊(37)的上方空間配置有電池單體電壓傳感器(4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后部上表面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上表面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卻介質套(47)由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殼體上壁(34a)下表面和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殼體下壁(42a)上表面劃分出。
5.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殼體后壁(43c)從前上方向后下方傾斜,配線類(49)配置于被在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前部配置的所述蓄電池模塊(45)的后表面與所述殼體后壁(43c)的前表面之間劃分出的空間。
6.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上部及所述第二蓄電池殼體(32)的后部中的至少一方具備沿車寬方向延伸的梁部(34f、43d)。
7.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具備對所述蓄電池模塊(37、45)與所述電動車輛的電氣設備進行電連接的連接器(50、51),所述連接器(50、51)具備主體部(50a)和接口部(50b、51a),所述接口部(50b、51a)配置于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前壁(33h)或后壁,并且在沿車身前后方向觀察時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部(50a)在俯視下配置于所述凹部(33a)的上方。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部(50a、51)配置于所述第一蓄電池殼體(31)的前壁(33h),所述主體部(50a)配置于在所述凹部(33a)的上方配置的接線臺(39)的前方,所述接線臺(39)與所述主體部(50a)電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8005657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先進循環選擇系統和用于支持有效回波比較方法
- 下一篇:分離出氣體成分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