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上行鏈路傳輸功率分配在審
| 申請號: | 201980051512.1 | 申請日: | 2019-08-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348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9 |
| 發明(設計)人: | 易卜拉西姆·莫拉維安賈齊;鄭惠貞;維賈伊·南賈;約阿希姆·勒爾;拉維·庫奇波特拉 | 申請(專利權)人: | 聯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52/36 | 分類號: | H04W52/36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戚傳江;穆森 |
| 地址: | 新加坡***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上行 傳輸 功率 分配 | ||
公開了用于上行鏈路傳輸功率分配的裝置、方法和系統。一種方法(1000)包括接收(1002)兩個上行鏈路載波的配置。方法(1000)包括確定(1004)是否配置了與用于服務小區的第一上行鏈路載波和第二上行鏈路載波中的至少一個相對應的配置參數。方法(1000)包括確定(1006)是否功率余量報告是基于實際探測參考信號(“SRS”)傳輸或者參考SRS傳輸。方法(1000)包括響應于確定功率余量報告基于參考SRS傳輸,基于是否配置參數用于兩個上行鏈路載波從兩個上行鏈路載波中選擇(1008)用于功率余量計算的上行鏈路載波。方法(1000)包括基于在上行鏈路載波上的參考SRS傳輸計算(1010)用于服務小區的功率余量報告。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Ebrahim MolavianJazi于2018年8月9日提交的,標題為“APPARATUSES,METHODS,AND SYSTEMS FOR POWER CONTROL FOR DUAL CONNECTIVITY(用于雙連接的功率控制的裝置、方法以及系統)”的美國專利申請序列號62/716,923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合并于此。
技術領域
本文公開的主題一般涉及無線通信,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上行鏈路傳輸功率分配。
背景技術
在此定義以下縮寫,在以下描述中至少引用其中一些縮寫: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第四代(“4G”)、第五代(“5G”)、5G系統(“5GS”)、肯定應答(“ACK”)、聚合等級(“AL”)、接入和移動性管理功能(“AMF”)、接入網絡(“AN”)、到達角(“AoA”)、出發角(“AoD”)、接入點(“AP”)、非周期性SRS(“ap-SRS”)、認證服務器功能(“AUSF”)、波束故障檢測(“BFD”)、二進制相移鍵控(“BPSK”)、基站(“BS”)、緩沖區狀態報告(“BSR”)、帶寬(“BW”)、帶寬部分(“BWP”)、載波聚合(“CA”)、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CBRA”)、分量載波(“CC”)、空閑信道評估(“CCA”)、控制信道元素(“CCE”)、循環延遲分集(“CDD”)、碼分多址(“CDMA”)、控制元素(“CE”)、無競爭的隨機接入(“CFRA”)、小區組(“CG”)、閉環(“CL”)、協作多點(“CoMP”)、循環前綴(“CP”)、循環冗余校驗(“CRC”)、信道狀態信息(“CSI”)、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CSI-RS”)、公共搜索空間(“CSS”)、控制資源集(“CORESET”)、設備對設備(“D2D”)、離散傅立葉變換擴展(“DFTS”)、雙連接(“DC”)、下行鏈路控制信息(“DCI”)、下行鏈路(“DL”)、解調參考信號(“DMRS”)、數據無線電承載(“DRB”)、非連續接收(“DRX”)、下行鏈路導頻時隙(“DwPTS”)、增強型空閑信道評估(“eCCA”)、EPS連接管理(“ECM”)、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演進型節點B(“eNB”)、有效各向同性輻射功率(“EIRP”)、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演進的分組核心網絡(“EPC”)、演進的分組系統(“EPS”)、演進型通用陸地接入(“E-UTRA”)、演進型通用陸地接入網絡(“E-UTRAN”)或者(“EN”)、基于幀的設備(“FBE”)、頻分雙工(“FDD”)、頻分復用(“FDM”)、頻分多址(“FDMA”)、頻分正交覆蓋碼(“FD-OCC”)、5G節點B或下一代節點B(“gNB”)、通用分組無線電服務(“GPRS”)、保護時段(“GP”)、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全球唯一臨時UE標識符(“GUTI”)、歸屬AMF(“hAMF”)、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歸屬位置寄存器(“HLR”)、歸屬PLMN(“HPLMN”)、家庭訂戶服務器(“HSS”)、身份或標識符(“ID”)、信息元素(“IE”)、工業物聯網(“IIoT”)、國際移動設備身份(“IMEI”)、國際移動訂戶身份(“IMSI”)、國際移動電信(“IMT”)、物聯網(“IoT”)、第1層(“L1”)、第2層(“L2”)、授權輔助接入(“LAA”)、基于負載的設備(“LBE”)、先聽后講(“LBT”)、邏輯信道(“LCH”)、邏輯信道優先級(“LCP”)、對數似然比率(“LLR”)、長期演進(“LTE”)、多址(“MA”)、媒體接入控制(“MAC”)、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MBMS”)、主CG(“MCG”)、調制編碼方案(“MCS”)、最小保證功率(“MGP”)、主信息塊(“MIB”)、多輸入多輸出(“MIMO”)、移動性管理(“MM”)、移動性管理實體(“MME”)、移動網絡運營商(“MNO”)、大規模MTC(“mMTC”)、最大功率降低(“MPR”)、多無線電雙連接(“MR-DC”)、機器類型通信(“MTC”)、多個TRP(“多個TRP”)、多用戶共享接入(“MUSA”)、非接入層(“NAS”)、窄帶(“NB”)、否定應答(“NACK”)或(“NAK”)、網絡實體(“NE”)、下一代DC(“NE-DC”)、網絡功能(“NF”)、下一代RAN(“NG-RAN”)、非正交多址(“NOMA”)、新無線電(“NR”)、網絡存儲功能(“NRF”)、非獨立(“NSA”)、網絡切片實例(“NSI”)、網絡切片選擇輔助信息(“NSSAI”)、網絡切片選擇功能(“NSSF”)、網絡切片選擇策略(“NSSP”)、非零功率(“NZP”)、操作和維護系統(“OAM”)、正交頻分復用(“OFDM”)、開環(“OL”)、其他系統信息(“OSI”)、功率放大器(“PA”)、功率角頻譜(“PAS”)、物理廣播信道(“PBCH”)、功率控制(“PC”)、LTE到V2X接口(“PC5”)、主小區(“PCell”)、策略控制功能(“PCF”)、物理小區ID(“PCID”)、最大UE發送功率(“Pcmax”)、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PDCCH”)、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DCP”)、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DSCH”)、圖樣分割多址接入(“PDMA”)、分組數據單元(“PDU”)、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功率余量(“PH”)、功率余量報告(“PHR”)、物理層(“PHY”)、路徑損耗(“PL”)、公共陸地移動網絡(“PLMN”)、物理隨機接入信道(“PRACH”)、物理資源塊(“PRB”)、主輔小區(“PSCell”)、周期性SRS(“p-SRS”)、物理上行鏈路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鏈路共享信道(“PUSCH”)、準共址或者準共置(“QCL”)、服務質量(“QoS”)、正交相移鍵控(“QPSK”)、注冊區域(“RA”)、無線電接入網(“RAN”)、無線電接入技術(“RAT”)、隨機接入信道(“RACH”)、隨機接入前導標識(“RAPID”)、隨機接入響應(“RAR”)、資源塊(“RB”)、資源元素組(“REG”)、秩指示符(“RT”)、無線電鏈路控制(“RLC”)、無線電鏈路監視(“RLM”)、無線電網絡臨時標識符(“RNTI”)、參考信號或者多個參考信號(“RS”)、剩余最小系統信息(“RMSI”)、無線電資源控制(“RRC”)、無線電資源管理(“RRM”)、資源擴展多址(“RSMA”)、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往返時間(“RTT”)、接收(“RX”)、輔CG(“SCG”)、稀疏代碼多址接入(“SCMA”)、半持久性SRS(“sp-SRS”)、調度請求(“SR”)、探測參考信息(“SRI”)、探測參考信號(“SRS”)、單載波頻分多址(“SC-FDMA”)、輔小區(“SCell”)、共享信道(“SCH”)、子載波間隔(“SCS”)、服務數據單元(“SDU”)、系統信息塊(“SIB”)、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1(系統信息塊類型1)(“SIB1”)、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系統信息塊類型2)(“SIB2”)、訂戶身份/標識模塊(“SIM”)、信號與干擾加噪聲比(“SINR”)、服務等級協議(“SLA”)、會話管理功能(“SMF”)、特殊小區(“SpCell”)、單個網絡切片選擇輔助信息(“S-NSSAI”)、調度請求(“SR”)、縮短的TTI(“sTTI”)、同步信號(“SS”)、同步信號塊(“SSB”)、補充上行鏈路(“SUL”)、單上行鏈路操作(“SUO”)、訂戶永久標識符(“SUPI”)、跟蹤區域(“TA”)、定時提前組(“TA”)、TA指示符(“TAI”)、傳輸塊(“TB”)、傳輸塊大小(“TBS”)、傳輸配置指示符(“TCI”)、時分雙工(“TDD”)、時分復用(“TDM”)、時分正交覆蓋碼(“TD-OCC”)、傳輸功率控制(“TPC”)、發送的預編碼矩陣指示符(“TPMI”)、傳輸秩指示符(“TRI”)、傳輸接收點(“TRP”)、傳輸時間間隔(“TTI”)、發送(“TX”)、上行鏈路控制信息(“UCI”)、統一數據管理功能(“UDM”)、統一數據存儲庫(“UDR”)、用戶實體/設備(移動終端)(“UE”)、通用集成電路卡(“UICC”)、上行鏈路(“UL”)、通用移動電信系統(“UMTS”)、用戶平面(“UP”)、上行鏈路導頻時隙(“UpPTS”)、超可靠性和低延遲通信(“URLLC”)、UE路由選擇策略(“URSP”)、LTE無線電接口(“Uu”)、車輛到一切(“V2X”)、訪問AMF(“vAMF”)、訪問NSSF(“vNSSF”)、訪問PLMN(“VPLMN”)、互連接口(“X2”)(“Xn”)、以及微波接入的全球互操作性(“WiMAX”)。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聯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未經聯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8005151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機器人輔助韌帶移植物放置和張緊
- 下一篇:鉛類和錫類材料的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