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改良型豎流沉淀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498929.2 | 申請日: | 2019-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536649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2 |
| 發明(設計)人: | 柯雪佳;向宇;謝歡;余宗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益錦祥生物環保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0 | 分類號: | B01D21/00;B01D21/24;B01D21/30 |
| 代理公司: | 成都頂峰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何祖斌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良 型豎流 沉淀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良型豎流沉淀裝置,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內部呈漏斗形結構,沉淀池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開設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為封閉結構且其另一端為開口結構,第一集泥管的開口端連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設置有污泥泵;沉淀池內設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與第一集泥管之間設置有間隙,沉淀池上部設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連通有進水管,第二集泥管上開設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為封閉結構且其另一端為開口結構,第二集泥管的開口端與集泥筒連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及時排除污泥和浮泥,避免污泥反硝化和浮泥上滋生蚊蟲和藻類。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良型豎流沉淀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污水日處理量小于1000m3/d的污水處理設施,豎流式沉淀池常用于生化處理池末端。主要作用是通過重力自然沉淀作用實現生化池污水中泥水分離,沉淀后上清液可直接進入下一級處理或直接消毒排放,污泥通過泥斗沉淀區設置的排泥管道排出,再通過提升泵泵送回流至生化處理池。
在處理污水過程中,對于氨氮濃度低的生活污水經過好氧生化處理后,硝態氮累積含量少,反硝化作用不強,上浮污泥少。即使水在沉淀池的停留時間較長(2-6h),污泥上浮也不明顯。但是對于高濃氨氮的污水經過生化處理后污泥中硝酸鹽含量高,如果不及時將沉淀污泥排出,將使得上部溢流的污水濁度增加,會嚴重影響沉淀池的出水水質。
因此,豎流沉淀池需要經常排泥保證污泥不積累或上浮,傳統豎流式沉淀池為方便排泥,建設沉淀池的直徑與有效水深之比一般大于3,較大的增加池深度雖然能使池低污泥靠靜水壓將泥排出,但導致施工難度加大,造價增高。靠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如工人對池底污泥累積情況缺乏清晰了解,排泥不及時依然會導致排泥系統堵塞,且靜水壓排泥速度慢清理污泥費時,靜壓排泥是單點排泥易存在排泥死角,并且管理麻煩,從而影響了正常的污水處理效果。
此外,對于高氨氮污水經過好氧生化處理后會在好氧末端積累大量硝酸鹽,相對于普通生活污水更容易發生污泥上浮,如果泥斗排泥不及時會導致沉淀污泥極易發生反硝化上浮,而通常采用人工打撈或噴灑清水的方式除去浮泥費時費力,對于不定時的污泥上浮打撈,往往難以持續,最后浮泥在沉淀池表面堆積,導致蚊蟲和青苔藻類滋生,影響沉淀池出水水質。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人工打撈浮泥存在的費時費力和靠靜水壓排放污泥速度慢且容易留死角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改良型豎流沉淀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改良型豎流沉淀裝置,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內部呈漏斗形結構,沉淀池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開設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為封閉結構且其另一端為開口結構,第一集泥管的開口端連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設置有污泥泵;
沉淀池內設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與第一集泥管之間設置有間隙,沉淀池上部設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連通有進水管,第二集泥管上開設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為封閉結構且其另一端為開口結構,第二集泥管的開口端與集泥筒連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
進一步限定,沉淀池的上部內側壁上設置有出水堰,出水堰沿沉淀池的周向設置,出水堰上連接有擋泥板。
進一步限定,若干吸泥孔呈兩排分布且關于第一集泥管軸線對稱設置;若干流水孔呈兩排分布且關于第二集泥管軸線對稱設置。
進一步限定,第一集泥管呈豐字型分布,第二集泥管呈口字形分布且套設于中心筒的上部外。
進一步限定,第二集泥管與集泥筒連通的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電動閥,污泥泵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電動閥。
進一步限定,集泥筒上設置有污泥濃度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益錦祥生物環保有限公司,未經武漢益錦祥生物環保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49892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