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全下肢全脊柱立式攝影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358305.0 | 申請日: | 2019-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270819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家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鳴 |
| 主分類號: | A61B6/04 | 分類號: | A61B6/04;A61B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權智天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愛 |
| 地址: | 044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下肢 脊柱 立式 攝影 | ||
全下肢全脊柱立式攝影架,有效的解決了常規攝影架不能一次性將病人下肢和脊柱病變情況顯示出來,并且采取臥姿進行檢查不能將病人在負重位時的關節狀態進行顯示出來,以及在檢查的過程中不能對病人進行防護固定的問題的問題,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前側上端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架,支撐架內滑動連接有兩個螺紋塊,兩個螺紋塊左右對稱,兩個螺紋塊之間固定連接有攝片輔助裝置,每個螺紋塊都螺紋連接有一個螺紋桿,螺紋桿轉動連接于底座前部腔體下底面,兩個螺紋桿轉動形成攝片輔助裝置豎直升降的結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輔助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全下肢全脊柱立式攝影架。
背景技術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臨床上如果對病人進行下肢關節或者脊柱的拍攝檢查時,由于下肢和脊柱長度較長,如果需要完整的下肢或者脊柱的骨架X光膠片,則需要對病人進行三次照射,之后將三張膠片放在一塊進行觀察,三張膠片連接處的關節顯示不夠準確,容易產生誤差,影響醫生對于病人關節的診斷,并且多數X光檢查病人采取臥姿進行檢查,不能將病人在負重位時的關節狀態顯示出來,影響醫生對于病人關節處的評估和測量,并且在檢查的過程中不能對病人進行防護固定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全下肢全脊柱立式攝影架,通過本設計有效的解決了常規攝影架不能一次性將病人下肢和脊柱病變情況顯示出來,并且采取臥姿進行檢查不能將病人在負重位時的關節狀態進行顯示出來,以及在檢查的過程中不能對病人進行防護固定的問題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前側上端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架,支撐架內滑動連接有兩個螺紋塊,兩個螺紋塊左右對稱,兩個螺紋塊之間固定連接有攝片輔助裝置,每個螺紋塊都螺紋連接有一個螺紋桿,螺紋桿轉動連接于底座前部腔體下底面,兩個螺紋桿轉動形成攝片輔助裝置豎直升降的結構;
所述底座前部上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一扶手架和第二扶手架,第一扶手架和第二扶手架左右對稱排布,第一扶手架和第二扶手架內都滑動連接有可升降的把手。
優選的,所述螺紋桿下部都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兩個第一齒輪的外緣共同連接有齒面帶,齒面帶中部嚙合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下方固定連接有電機,電機下端固定連接于底座后部腔體下底面。
優選的,所述把手下端面滑動連接有按鈕,按鈕的上端鉸接有兩個連接桿,兩個連接桿前后對稱排布,每個連接桿的外側都鉸接有卡塊,卡塊外表面滑動連接于把手的前后兩端面,按鈕和把手內部上側壁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二彈簧。
優選的,所述第一扶手架和第二扶手架的內側前后兩端面都均勻設有若干卡槽,卡槽可與卡塊互相配合。
優選的,所述第一扶手架的后部固定連接有齒形帶,第二扶手架的后部固定連接有盒體,齒形帶可與盒體互相配合。
優選的,所述盒體內轉動連接有第四齒輪,第四齒輪的上端同軸固接有棘輪;
所述盒體的左側上部滑動連接有推桿,推桿的右側鉸接有連桿,連桿的右端鉸接有卡爪,卡爪的后部轉動連接于盒體的內部上端面,,卡爪與棘輪互相嚙合,卡爪和盒體左側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一彈簧。
優選的,所述支撐架內側后部固定連接有玻璃。
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構思巧妙,操作簡單方便,通過本設計有效的解決了常規攝影架不能一次性將病人下肢和脊柱病變情況顯示出來,并且采取臥姿進行檢查不能將病人在負重位時的關節狀態進行顯示出來,以及在檢查的過程中不能對病人進行防護固定的問題的問題。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鳴,未經張家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35830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