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術后全身麻醉復蘇患者用護理枕頭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256279.0 | 申請日: | 2019-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835121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3 |
| 發明(設計)人: | 汪繼翠;林小碧;趙靜;周艷輝;曹紅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G7/07 | 分類號: | A61G7/07;A61G7/057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盛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3210 | 代理人: | 牛林濤 |
| 地址: | 650032 云***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術后 全身 麻醉 復蘇 患者 護理 枕頭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術后全身麻醉復蘇患者用護理枕頭,包括枕體、枕套,枕體上端包括第一墊面、第二墊面、第三墊面、第四墊面,第一墊面為向內呈20°?30°凹陷的橫向凹槽,第一墊面連接第二墊面,第二墊面為向上凸起30°?35°的橫向凸起,第二墊面連接第三墊面,所述第三墊面為向內凹陷20°?30°的橫向凹槽,凹陷深度比第一墊面淺,第三枕體連接第四枕體,第四墊面為向上凸起20°?30°的橫向凸起,凸起高度比第二墊面低;枕體在第一墊面和第二墊面連接處的下方通有橫向的縫隙;符合人體工學,使病人氣管和肺部處于同一水平面,讓氣道呼吸順暢,固定病人的頭部的同時,使病人的舒適度得到提高,讓病人的胸椎,頸椎,頭部得到緩沖,減少了壓瘡的發生。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護理枕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術后全身麻醉復蘇患者用護理枕頭。
背景技術
全身麻醉簡稱全麻。是指麻醉藥經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臨床表現為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程度與血液內藥物濃度有關,并且可以控制和調節。這種抑制是完全可逆的,當藥物被代謝或從體內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種反射逐漸恢復。
手術結束后數小時內,由于麻醉藥、肌松藥和神經阻滯藥的殘留作用尚未消失,機體保護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復,常易發生氣道阻塞,通氣、換氣不足,而目前解決的辦法是采用枕頭抬高床頭。
抬高床頭后存在的問題:
1、病人頭部缺少固定而偏轉,導致病人的氣道有一定彎折,氣道不能完全開放,且頸椎懸空,容易落枕。
2、病人臥床的頭部舒適度差,且受壓皮膚容易引起壓瘡。
3、病人頭部角度調節不便,仰臥躺容易引發舌頭自然地向下墜而堵住氣道,易引起窒息,即舌后墜,側躺又壓迫面部皮膚。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術后全身麻醉復蘇患者用護理枕頭,通過設計枕體、枕套,解決了病人頭部缺少固定、呼吸氣道容易不彎折、氣道開放不全,頭部舒適度差,容易引發壓瘡、舌后墜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術后全身麻醉復蘇患者用護理枕頭,包括枕體、枕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枕體上端包括第一墊面、第二墊面、第三墊面、第四墊面,所述第一墊面為向內呈20°-30°凹陷的橫向凹槽,放置病人后腦,第一墊面連接第二墊面,所述第二墊面為向上凸起30°-35°的橫向凸起,支撐病人的喉部對應的頸椎,第二墊面連接第三墊面,所述第三墊面為向內凹陷20°-30°的橫向凹槽,凹陷深度比第一墊面淺,放置病人上背部頸椎,第三枕體連接第四枕體,所述第四墊面為向上凸起20°-30°的橫向凸起,凸起高度比第二墊面低,支撐病人肺部的胸椎;即枕體上端面根據人體上部脊柱、頸椎、頭骨有相對應的凸起和凹槽,能夠使得病人的肺部和氣管在同一水平面。
所述枕體在第一墊面和第二墊面連接處的下方通有橫向的縫隙,通過縫隙可將第一枕面向第二枕面彎折,可通過在第一墊面墊一定角度的斜面枕體后,讓病人的后腦向上抬起,防止病人出現舌后墜現象的發生。
所述第一墊面右側設有棘突凹槽,所訴橫向凹槽放置病人的頸椎棘突。
所述枕體外側套有枕套,所述枕套左側面設有拉鏈,通過拉鏈可將枕體拿出,便于使用后期的清洗。
所述枕體材料選用記憶海綿材質,枕套采用透氣親膚材質,能夠進一步緩沖病人皮膚受到的壓力,使病人有一定舒適度的同時,減少壓瘡的發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25627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