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基于單目的活體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233033.1 | 申請日: | 2019-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721510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周曦;姚志強;萬清波;石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云從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云從匯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尹麗云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國(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目的 活體 檢測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于單目的活體檢測裝置,該檢測裝置包括:用于采集待識別圖像的圖像采集模塊;與圖像采集模塊連接的用于對所述待識別圖像進行處理以得到同步的RGB圖像和IR圖像的圖像處理模塊;與圖像處理模塊連接的利用所述RGB圖像和所述IR圖像進行活體檢測模塊。本實用新型破了現有活體檢測攝像頭模組的方案,具有比傳統紅外雙目攝像頭更小體積、更低成本、更易生產的優勢,同時也解決了雙目紅外攝像頭圖像偏移,圖像同步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物識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單目的活體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臉識別驗證技術以其便捷性、快速性的優點,給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并且在樓宇門禁、社區管理、駕駛員身份認證、刷臉支付等場景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而作為安防、支付等場景的應用,活體檢測模塊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目前行業中用于活體檢測的技術方案主要有紅外雙目、3D結構光,TOF等,都能提供較好的安全等級及防攻擊能力。
然而,目前幾個技術方案還具有以下局限性:
1、體積局限性
目前的活體檢測及人臉識別技術依賴于2個或多個圖像傳感器來采集RGB和IR圖像或視頻流,并進而從中檢測出人臉圖片,進行人臉識別、活體檢測等功能,而這些方案都依賴于紅外雙目、3D結構光、TOF等技術方案。
紅外雙目方案,需要一個RGB圖像傳感器加一個IR圖像傳感器,同時需要兩個鏡頭,兩路ISP芯片、以及對應電路。
3D結構光方案,除需要類似紅外雙目的RGB和IR兩路圖像相關電路外,還需要1個結構光紅外投射器。
TOF方案,需要1路專門的TOF圖像傳感器、激光投射器以及相關電路,和一路RGB圖像相關電路。
可以看到,幾種方案至少都需要兩個以上圖像傳感器及相關電路,包括holder及鏡頭等組件都是兩路,整體尺寸最小都在70*14mm左右,無法繼續往下做小,無法滿足小型化趨勢。
2、成本局限性
目前人臉識別相關設備大量推出,但是成本都比較高,其中攝像頭模組作為一個重要部件,其占整機BOM成本比例在20%以上,是導致人臉識別相關設備成本無法下降的一個關鍵因素。
比如3D結構光除需要兩路圖像傳感器外,還需要一個投射器,整體成本較高。
TOF方案也是如此,需要增加專門TOF圖像傳感器、投射器。
紅外雙目目前成本最低,但占成本比例仍然較高。人臉識別技術推廣,必然要求設備成本下降,這是目前所面對一個關鍵問題。
3、制造局限性
三種攝像頭模組方案,生產都涉及到標定。
RGB圖像和IR圖像由于從兩個圖像傳感器得到,圖像重合度、圖像偏移、圖像同步等都無法做到一致,需要生產上進行相應標定,來滿足算法對圖像偏移等要求,并且算法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才能用于下一步的檢測。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單目的活體檢測裝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于單目的活體檢測裝置,該檢測裝置包括:
用于采集待識別圖像的圖像采集模塊;
與圖像采集模塊連接的用于對所述待識別圖像進行處理以得到同步的RGB圖像和IR圖像的圖像處理模塊;
與圖像處理模塊連接的利用所述RGB圖像和所述IR圖像進行活體檢測模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云從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云從匯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云從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云從匯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23303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新型防塵電源模塊
- 下一篇:一種變壓器用散熱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