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頸部按摩儀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132212.6 | 申請日: | 2019-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327787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劉杰;余先杰;肖華;卿葉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艾詩凱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N1/36 | 分類號: | A61N1/36;A61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賈玉姣 |
| 地址: | 528300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君蘭***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頸部 按摩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頸部按摩儀,頸部按摩儀包括:彈性臂;內殼體,所述內殼體安裝于所述彈性臂的內表面中部;兩個手柄,兩個所述手柄分別整體地安裝于所述彈性臂的內表面,兩個所述手柄還分別安裝于所述內殼體的兩側。通過將彈性臂設置成一體式結構,可以降低頸部按摩儀的生產成本。并且,一體式的彈性臂,可以簡化頸部按摩儀的安裝工序,提升頸部按摩儀的生產效率。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按摩儀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頸部按摩儀。
背景技術
頸部按摩儀結構小巧,能有效代替人工按摩,舒展全身緊張的筋骨和肌肉,減輕人體的緊張和壓迫感,使全身舒暢無比,更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從而達到防病保健強身之效。它的原理是由電極片接觸肌膚,通過電頻脈沖從而起到按摩的效果。通過TENS(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脈沖電流的低頻療法原理,利用低頻率小電流低電壓的脈沖電流作用于神經或肌肉等,從而促進血液局部循環,改善肌肉狀態,緩解急慢性疼痛。
相關技術中,頸部按摩儀的零件多,結構復雜,組裝工序多,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頸部按摩儀,將彈性臂一體式設置,可以簡化組裝工序,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頸部按摩儀,包括:彈性臂、內殼體和兩個手柄,所述內殼體安裝于所述彈性臂的內表面中部,兩個所述手柄分別整體地安裝于所述彈性臂的內表面,兩個所述手柄還分別安裝于所述內殼體的兩側。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頸部按摩儀,通過將彈性臂設置成整體結構,可以降低頸部按摩儀的生產成本。并且,一體式的彈性臂,可以簡化頸部按摩儀的安裝工序,提升頸部按摩儀的生產效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內殼體包括:外框架和內支架,所述內支架設置于所述外框架的內表面,所述外框架設置于所述彈性臂的內表面中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外框架為塑性框架,所述內支架為硅膠支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內支架為雙色注塑的一體成型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彈性臂之間卡接配合,兩個所述手柄和所述彈性臂之間卡接配合。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外框架的長度延伸方向的兩端和對應的兩個所述手柄端部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外框架包括:第一內弧形壁和兩個第一側壁,兩個所述第一側壁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內弧形壁的兩側,所述第一側壁設置有第一穿孔;
所述手柄包括:第二內弧形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連接于所述第二內弧形壁的一側,所述第二側壁設置有第二穿孔,其中,
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貼合設置,所述緊固件穿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后將兩者固定。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頸部按摩儀還包括:電極組件,所述電極組件設置于所述內殼體上,所述電極組件包括:電極片、柔性支架和固定件,所述電極片貼設于所述柔性支架上,所述固定件將所述柔性支架固定于所述內殼體。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內殼體設置有過孔,所述柔性支架包括:外板、內板和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連接在所述外板和所述內板之間,所述連接部穿過所述過孔,所述外板位于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彈性臂之間,所述固定件將所述外板固定于所述內殼體,所述電極片設置于所述內板。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內殼體、所述外板和所述固定件通過至少兩個緊固件固定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艾詩凱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東艾詩凱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1322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真空乳化機
- 下一篇:車輛、車輛轉向系統及其離合機構





